一個是職業七段,一個是職業四段,兩人都效力于浙江券商隊,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圍甲隊伍。
職業七段的這位薄淩青棋手,年僅19,已然進入過世界大賽的四強了!
這個實力乍一看似乎不太強,在圍棋裡卻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
兩人來小學做圍棋指導,雖是基于任務,但他們确實非常樂意的!
今年的圍棋在許多世界大賽裡取得了極好的成績,圍棋興盛在于己輩,無人不願擔起這份責任。
幼童是未來,小學生方是圍棋的新天地。
雙蟬也是在台下聽着薄淩青講解圍棋當前情況時,才知道,今年僅過去了四個月,但中國已經在世界大賽裡拿下了三個冠軍!
從一月份的第一屆百靈杯,到二月份的第17屆LG杯,再到三月份的第七屆應氏杯,冠軍皆為中國棋手。
薄淩青的聲音很好聽,下圍棋的手指都頗為好看,他指節細長,持了一把棋扇,扇面上有“爛柯”二字。
扇柄輕點放置在前端的移動式白闆時,會發出“笃笃”的聲響。
“我們已經連續五年将LG杯的冠軍留在了中國,而剛剛結束的四年一次的應氏杯,更是誕生了我們最年輕的世界冠軍,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輕的九段棋手。”
由于來的兩位棋手都是職業的,這次的目的也是推廣圍棋,所以本次禮堂的圍棋課外活動,并不限制圍棋實力,非常歡迎對圍棋感興趣的小孩子。
報名的一年級也很多。
侯秋意以前參加過這類的活動,但看完就忘,她對圍棋是真的沒啥興趣,還不如去跑步打籃球。
圍棋啟蒙不嫌多早,三四歲就接觸棋盤的比比皆是,七八歲甚至算晚一些的了。
當然,也不在晚,幾十歲照樣可以下圍棋,隻是早就已經斷了職業之路。
故而,在場的小觀衆們,裡面不乏壓根沒有接觸過圍棋的,薄淩青兩人也就多講了一些基礎知識。
提到世界冠軍,全場嘩然:“哇——”
很多小孩子不理解這都是什麼比賽,也不清楚它們的重要性,但隻要聽見“冠軍”,那就哇塞吧,肯定沒錯的!
雙蟬目光灼灼,她坐直了,耳朵恨不得伸到台上去,生怕錯過一點點信息。
好多比賽!
好厲害的人!
她已經知曉了何為“冠軍”——不是勇冠三軍的軍職,也不是霍去病的冠軍侯,而是相當于“狀元”的新稱呼!
多麼威武啊!
雙蟬想道。
她也想當“冠軍”!
薄淩青用冠軍調動了孩子們的情緒,順利進入了對圍棋的講解。
他帶過小孩子,也在不少學校進行過圍棋的宣講,對于讓小孩子對圍棋感興趣一事還是有點擅長的。
“爛柯山大家都知道嗎?就在衢州……”
觀棋爛柯,初中七年級語文課本上的故事。
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王質的樵夫進山砍柴,路遇一老叟一幼童下棋,他在一旁靜靜地看着,等到回過神來,攜帶的斧柄已經腐朽了,斧頭也鏽蝕了。
學圍棋的人都知道這個典故,浙江的孩子會更熟悉一點,因為故事的發生地就在衢州爛柯山。
而“爛柯”,同時也作為了圍棋的别稱。
中外圍棋棋手的棋扇上,經常會有這兩字出現。
就像薄淩青這柄,是一位來自日本的棋手送給他的。
平日裡他經常會拿着這柄棋扇,這會兒給孩子們講故事,也恰好能展示“爛柯”兩字。
這個故事最早見于南朝梁代的《述異記》,後被唐代《酉陽雜俎》收錄,随後也成為了文人墨客之間流傳的閑談。
寫進詩詞文章的“爛柯”,不勝枚舉。
雙蟬知道這個,不是從此時此地知曉的,而是從她師父那裡學來的。
她也曾被人以故事引入圍棋。
孩子們喜歡聽故事,這會兒都聚精會神的。
薄淩青說:“堯造圍棋。”
圍棋發源于中國,相傳為堯帝所造,有着四千年的曆史。後經朝鮮半島傳于日本,再傳到了歐美等國。
目前,中日韓三國是圍棋比賽的主要國家,也有着不同的發展趨勢。
薄淩青沒有講述這些發展差别,隻是簡單地提了一下圍棋的曆史,而後就進入到了圍棋的啟蒙。
雙蟬知道宋以前的曆史——她師父如數家珍,繁星之下,是溫柔的叙述話語,伴随着雙蟬的整個童年,她常在這樣的環境裡入睡——但不太清楚後來的曆史内容。
實驗小學的圖書館很大,裡面有許多書籍,在活動課的時候可以去借書。
她借來了《忘憂清樂集》,是圍棋的傳世經典著作。
作者李逸民,宋代棋壇的一代宗師,也曾是翰林院棋待诏。
從書到官職,無一不是雙蟬曾經仰望的。
她也曾協助師父編書,也曾幻想過自己成為棋待诏,更……
她聽得很認真。
薄淩青:“圍棋的氣……”
棋盤定型之後,縱橫十九道,一共361個交叉點,橫縱兩條線相交便是落子之處。
棋子落下,從這一處向橫縱兩個方向延伸,棋子直線方外延伸出去緊挨着的交叉點,就是氣。
一顆棋子最多四口氣,邊線上則是三口,角處更少僅有兩口。
薄淩青将黑子放在了不同位置,問大家這裡幾口氣,那裡幾口氣。
有氣,棋就是活的;
一口氣都沒有餘下,這顆棋子就死了。
他又将白棋拿起,對黑棋進行封堵,逐一斷了黑子周圍的氣。
他說:“氣沒有了,就可以被對手提子。”
這叫吃子。
薄淩青笑着道:“看,你們現在已經學會了圍棋。”
全場沸騰了起來。
小孩子從吃子開始學起,是為興趣,也為基礎。
侯秋意在雙蟬耳邊說道:“哇,原來這樣的嗎?那我會了!”
雙蟬沒有說話。
不,不是的。
圍棋不是吃子的遊戲,那隻是最初的入門。
圍棋,重點在“圍”。
圍,圍空。
它是搶地盤的遊戲。
這是一款複雜的策略性棋類遊戲,理論上,圍棋的變化數能夠達到3的361次方,即10的172次方。
囿于實戰的合規性,這個理論上的數字并不一定成立,但哪怕以圍棋合法局面數來計算,也足有10的170次方。
圍棋已然超越了人類直觀的計算極限,是跨越千年依舊讓人前仆後繼的智力巅峰挑戰。
吃子?那太淺顯了!
薄淩青演示了數氣,從一顆棋子到兩顆、多顆;
而後演示了簡單的吃子技巧。
太複雜的不必深入,這是一門越學越深奧的藝術。
身處嘉興,講述發生在此地的故事,對于生于這裡的孩子來說,會更有認同感。
也恰好,講了這麼幾個知識點,小學生們看上去也有點疲憊了。
薄淩青言簡意赅地提到了“當湖十局”。
幾乎所有的人,圍棋啟蒙的第一課裡,老師都會提到“爛柯”與“當湖十局”。
也許這個時候孩子們還比較稚嫩,無法真切體會到大人的良苦用心,但教育的滞後性會讓他們在往後的日子裡,逐漸挖掘出這兩個故事的深刻意義。
當湖十局,古典圍棋登峰造極的典範。
是清代國手範西屏、施襄夏在浙江平湖對弈十餘局,互有勝負,二人“落子乃有仙氣,此中無複塵機,是殆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1]
之所以叫做“當湖十局”,是因為對弈的位置在當湖(拓湖),也就是平湖的别稱;
另外,明清之際高手約戰的習慣是十局棋,實際上兩人下了13局,流傳的棋譜也有11局。
雙蟬沒聽過這個故事。
她暗暗地記下了薄淩青提到的每一句話。
她會去找到這本棋譜的!
要分析當湖十局就太複雜了,這會兒沒有時間,也沒必要拆解那麼細緻。
就照着自己曾經聽到的那樣,薄淩青也側重在“努力和堅持”這一點。
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在于,兩人雖然師從同一人,學棋的起點幾乎一樣,然,範西屏聰慧異常,施襄夏則“性拙喜靜”,後者趕上前者花費了十五年。
最後,二人都成為了人才輩出的清代棋手之中,列于“第一人”的國手。
薄淩青:“隻要我們認真學棋,各極所長,哪怕暫時落後了也不要焦躁,繼續往前走,會走得越來越好的。”
小孩子學棋的年紀太小了,六七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段,也經常會因為下不過同學而憤怒、放棄。
是以,老師們用當湖十局的兩位國手,來諄諄教誨,以啟發孩子們的耐性。
雙蟬點點頭。
啊!都是我的榜樣!
每一個都是!
很快,薄淩青的講解到了提問的環節。
稚嫩的童聲裡,充滿了勇氣:“老師,成為職業棋手很難嗎?我想拿世界冠軍,可以嗎?”
薄淩青笑着點頭:“當然可以!成為棋手很難,要很努力很努力地學習才可以,你可以努力學棋嗎?”
“我可以!”
“我、我也可以!”
喊着“我可以”的人很多很多,有輕聲的,有用力大喊的。
小孩子的問題奇奇怪怪,不懼假設,也從不擔心無法實現。
想了就問了,如同雙蟬曾經問她師父。
那時她也問,我可以成為棋待诏嗎?
師父沒有回答,隻是看着她的時候眼神灰暗了許多。
直到她的父母給出了答案:你不能。
可是在這裡,薄淩青對上百個孩子說,你們隻要想,就可以。
哪怕這群孩子隻知道了“氣”;
哪怕她當時已經頗有名氣。
真是諷刺,雙蟬扯了扯嘴角。
她死于親生父母之手,因為她不願交出師父編纂好的棋譜給她的兄長去谄媚愛棋的上司,因為她不願把自己解出來的棋讓給兄長換取擅長圍棋的虛名,因為他們說隻有你兄長當了官我們才有好出路……
就算,她七歲的時候,這位兄長就已經下不過她的棋了。
河水真涼啊,刺骨的冷。
她甚至沒有看到自己被下葬,那家人就那麼的避之不及。
侯秋意叽叽喳喳:“雙蟬雙蟬,你這麼愛下棋,你也當世界冠軍好不好?那我就去當記者!記者可以采訪你!”
雙蟬被她冷不丁地抓住了手臂,溫熱的氣息在耳畔流動。
她從過往的冰冷記憶裡穿回此刻,顫抖被扼制,身體逐漸回溫,知覺也瞬間回籠,仿佛那一霎穿梭了兩個世界。
身邊亂糟糟的,她聽見了不遠處小孩子的低聲讨論。
“圍棋好帥啊!”
“秦玲玲原來在下這樣的棋啊!那我懂啦!”
“啊我餓了,什麼時候放學呀?”
侯秋意的眼睛很好看,圓圓的、大大的,褐色的瞳孔離得近了,能看到裡面倒映着的雙蟬自己。
“好啊,”雙蟬已經學會了這個世界裡的約定方式,伸出了手指,“拉鈎。”
侯秋意:“拉鈎拉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