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多年前,那還是個打仗的年代,遍地硝煙彌漫,戰火之下的血腥氣蔓延到每一個角落,人們的每一天都活得戰戰兢兢。
勞民傷财的戰争一打就是很多年,死傷慘烈,募兵和納稅是割斷最後一根繩子的刀片。
上戰場是死,待在家裡被人發現也是死,種出來的糧食被全部搶走也是死。
在那個是世道想要活下去怎麼辦,逃吧。
繳糧的日子又要來了,戰争還是看不見頭,一個鎮上的人連夜收拾東西逃跑了。
鎮上百餘戶人家,到最後離開時冷冷清清,路上的人數單薄得可憐。
清水祠堂那時候還不叫清水祠堂,它隻是在深山老林懸崖邊上的一個土坡,後面這十幾口人專往人煙稀少的地方走,找到了這裡并且安家落戶後,為了紀念那些去世的親人,給這個地方取名清水祠堂。
這個地方真的很偏僻,如果不是偶然發現,可能他們找不到這裡來。
清水祠堂像個世外桃源,不用擔心一睜眼就是沉甸甸的稅收,不用擔心家裡抵着桌椅闆凳的門窗會被叛軍撞開,更不用擔心出門就被拉到有去無回的戰場上去。
這裡安逸得讓人不敢相信。
外面的世道很亂,外面的世界很恐怖。一直以來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的時候,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害怕自己再一次陷入困境的恐懼。
不要出去,不要和其他人交談,不要透露自己的任何情況,這個清水祠堂對下一代耳提面命的叮囑。
這些叮囑随着年月越深,成為了一種偏執的陰霾。
漸漸的,在清水祠堂生下來的孩子受父母的影響,除家人外,和同齡人沒有很多的接觸。
再後來,第一批開墾清水祠堂的人已經不在了,但留下來的字字珠玑的教條還在。
第一代的孩子,可能隻是性格孤僻,不怎麼和外界交談,但是第三批的孩子,就直接把除了家人在外的其他所有都隔絕在外。
最終的最終,潛移默化的就形成了一種偏激的性格。那些孩子遵循本能的不和外界接觸,不和外界交談,至于為什麼不要和周圍之外的人說話,他們自己内心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