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一人聞言十分欣喜地道:“那豈不是以後不入宮也能見到國師,那我定要時常前往叨擾國師了。我家中最近新得一顆東海大珊瑚,據說百年難得一棵,此等天地靈氣之物能幫到國師修行嗎?”
玄元子清了清嗓子:“可以。”
那人喜出望外,一副谄媚姿态:“那等散朝我就讓人将那棵珊瑚取來給國師,還請國師看在這面子上指點一二。”
玄元子上下打量了一下那人,有些不屑:“你?你想讓本國師指點什麼?”
那人搓着手弓着腰,一副奴顔俾膝的模樣:“自然是求國師指點,要如何做才能為國師分憂啊。”
“大邶的将來還要多多仰仗國師,國師勞苦功高,我們這些無功之人自然要替國師排憂解難。”
玄元子一甩手中拂塵,彎彎唇沒有說話,又有人頗為感慨道:“國師的辛苦我們都看在眼裡,國師天神之姿,不像我們都隻是凡胎□□,壽元不過區區數十載。若是有來生,我甘願自投畜牲道,入國師門下充當一隻看門的狗,也算是能為國師做些事。”
玄元子聞言笑意又擴散幾分,其他人見這話國師如此受用,也争相當起“畜牲”來了:
“吳大人願當狗,那我願意當國師□□馬,載着國師走千裡之路,任勞任怨。”
“那我要當鳥,國師無趣的時候便給國師唱歌解悶。”
“唉我不如各位大人有用,看來隻能當仙境池中的一條魚,隔着水靜靜地能瞻仰國師的仙姿就已經是奢望了。”
……
玄元子被她們的話哄得哈哈大笑,沈冉孤身一人站在不遠處卻笑不出來。
這群掌握大邶命運的朝臣,在金銮殿這個權力中心外,竟公然争當“畜牲”。
沈冉藏在袖下的手悄無聲息地握緊,牙咬得咯咯作響。
一群——
沈冉猛然發現自己竟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形容這些人。
荒誕。
沈冉腦中隻剩下這個詞,卻深深覺得這個詞太溫和,不足以表達她看到這一幕的震撼。
沒過多久,金銮殿的鐘聲敲響。
沈冉沉默地跟着隊伍走上金銮殿,邶帝對玄元子的寵愛已經到了瘋魔地步,竟然專門為她準備了一張椅子坐着。
整個金銮殿,能坐着的人隻有邶帝和玄元子。
邶帝姗姗來遲,她腳步虛浮地走上龍椅,臉上是擦着脂粉都蓋不住疲憊,想來昨夜又通宵“修行”。
邶帝懶洋洋打了個哈欠,元内侍按照慣例喊出那句“有事啟奏無事退朝”後,兵部尚書站了出來。
她舉起手中朝闆,道:“陛下,南明西齊和東漠的聯軍已經兵分三路準備攻打我朝,臣先前給陛下上的奏折遲遲沒有回複,臣隻能在早朝上提起。”
邶帝明顯沒有把三國聯軍當回事,不鹹不淡道:“你什麼時候上了奏折,朕不知道。”
元内侍在一旁小聲地提醒邶帝:“陛下,兵部尚書确實上奏了,隻是您當時在‘修行’便沒有看。”
邶帝聞言面上也全然沒有尴尬,隻是道:“既然如此,兵部尚書便現在将情況詳細說說吧。”
兵部尚書:“是。南明派出十萬大軍,準備從嶺南道進攻,西齊和東漠一同派出五萬大軍,已經兵至劍西道的葫蘆關。”
“不過十五萬兵罷了。”邶帝淡淡道,将目光看向國師,“國師你觀此戰如何?”
玄元子立刻恭敬地拱手道:“陛下洪福齊天,不必憂心。”
兵部尚書沉默片刻,才接着道:“陛下自然洪福齊天,隻是嶺南道駐軍不過區區兩萬,還請陛下派人前去支援。”
邶帝聞言開始思索,派誰去呢?
與南明交過手的将領隻有何苗,何苗已死,讓誰領兵出征呢?
邶帝的眼神掃視一圈,最終落在沈冉身上。
她想殺沈冉,派出的那些刺客卻不知怎麼一個回來的都沒有,暗殺不行,那就隻能用明面上的法子殺她。
邶帝也不想落個殺女的名聲,有什麼比死在戰場上更适合沈冉的死法呢?
若是原先邶帝還會擔心沈冉領兵生出不臣之心,可現在何氏軍印在手,即便沈冉有這份心,何氏軍印一出,何氏軍也隻能乖乖聽她号令。
邶帝想到這一點,不動聲色地勾唇:“冉兒,你姑姑是大邶威名赫赫的虎将,又曾将南明打得落花流水。你身為她的侄女,出征再合适不過,你覺得呢?”
玄元子見邶帝将這禍事想扔給沈冉,簡直求之不得,立刻附和道:“臣觀五殿下有将星之貌,此戰若是五殿下出馬,定能在一個月内取勝。”
群臣見邶帝和玄元子都這樣說了,連連表示贊同,唯恐出言慢了得罪二人。
“這是自然,五殿下有何氏血脈,上了戰場定然所向披靡。”
“何将軍為國征戰,實在偉大,五殿下身為何将軍的侄女,自然也不會差。”
“區區南明,當年何大将軍隻用了幾個月就差點将南明滅國,五殿下是何将軍的侄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定然能再現何将軍輝煌。”
沈冉冷眼看着這些趨炎附勢的朝臣,心中冷笑。
這種時候就把何苗搬出來說事,全然不顧沈冉隻是一個在京城嬌生慣養二十餘載,連戰場長什麼樣都沒見過的皇女。
沈冉被架在斬首台上,伸脖子一刀縮脖子也是一刀,她不卑不亢道:“為國征戰,兒臣自然願往。”
“不過嶺南道隻有兩萬駐軍,南明卻有十萬之衆,不知母皇要讓兒臣領兵多少?”
邶帝頓了頓,道:“京城禁軍不能動,一時也湊不出那麼多兵力。便讓江南東道調兵三萬,先行前往嶺南道。”
“十萬對五萬,雖然是少了些但冉兒你且先去,朕随後便會派兵前來支援。”
讓一個完全不會打仗的人,用五萬兵力去面對十萬大軍。
這不是送死是什麼?
沈冉清楚邶帝打的什麼主意,但這是她苦等已久的契機。
沈冉看向龍椅,在所有人的注視下舉起朝闆:“兒臣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