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朝開國皇帝陛下李遠和皇後娘娘趙京娘,在建國初期分别來自兩個勢力的支持,一個是江南的魏家莊,一個是河西的白玉京。
正定元年魏家莊在江南府的駐點改建為鎮南巡捕房,而白玉京在河西府設立了鎮西巡捕房,安定了當時最富庶的江南和最奇詭的川西。
正定二年京城設立了京師大捕房和養孤堂,一來維持京城治安,二來收養棄養女嬰,三選拔根骨好的武學苗子。
正定四年趙京娘增設鎮北巡捕房和鎮東巡捕房,形成四方巡捕房安天下的局面,并于次年在京城設立總捕房,主管四方巡捕房。随着大正朝國運昌盛,四海平定,趙京娘又陸續增設了夾道巡捕房,在東南道崖州增設東南巡捕房,西南道苗州增設西南巡捕房,由鎮南巡捕房兼管。随着定遠軍将邊疆往北推進,又在九思城增設東北巡捕房。在平沙關收複安排駐軍之後,于建元八年增設西北巡捕房,形成了四方巡捕房四夾道巡捕房拱衛京師的局面。
巡捕房的開設也不是一番風順的,來自白玉京的皇後趙京娘聯手魏家莊莊主魏英娘,建立大正巡捕房,慢慢鋪設整個大正朝,形成一個完整的執法監管系統。如今這樣全面的巡捕房系統也是幾十年整頓修改而來,一開始巡捕房隻專管武林人士,後來才逐漸接手了刑名案件,形成了如今撿(仵作),稽(偵查),書(文書,信息),技(機關),女五大部。京城設立了總巡捕衙門,原來還有密部(情報),後來獨立出去也不知道歸了誰管。
如今十年過去了,每隔幾年四方巡捕房和夾道巡捕房都要遣送人員進京,總捕房也要派人下去曆練,這麼做一是加強地方捕房與總捕房的聯系,二是避免地方人員滞留過久與地方官員勾稽,三一個也是為了給總捕房補充新鮮血液。這才有了四大捕房和夾道捕房每三年會送一批人來京城進修,總捕房預備的接班人一定要到下轄割巡捕房曆練幾年,熟悉地方操作。如此循環交替輪流幾回,大家能夠熟悉彼此的手段和本領,無論是誰升上來,衆人方會有目共睹心悅誠服。總捕頭一定是由四方捕房捕頭之一升任上來,現任總捕頭鄭甯山來自鎮西巡捕房。
大正朝建元十八年,又到了三年一期的地方捕快進京。幾十年來四方捕房也是派系林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今年新來的的捕快沒有老油條隻愣頭青,少了老油條居中調和,新人們一個個的三天一場大戲兩天一個小矛盾,隻鬧得安靜沉穩莊嚴肅穆的總巡捕衙門像菜市場一樣熱鬧,總捕房的老人們一個個袖手看新人花招百出的玩花樣,贊歎年輕人真是精力旺盛。
新人還沒有分派去處,總捕房門房顧淮人手塞了一把掃帚給他們,安排了這一批新人掃院子。新人的明争暗鬥不是在吃飯的時候多夾兩筷子菜,就是掃地的時候突然發出内力讓樹葉飄起,落到對方的地界上去,沒有舞刀動槍,卻也是實打實的每天都要争鬥幾回。
趙虎自持身份,從來不去掃院子,趙遠程和金達山這兩人老實巴交,替趙虎把院子掃了不說,就算有人使壞,前腳掃過的地又飄來葉片,二話不說回頭再掃。
魏淑芬與趙虎截然不同,在巡捕房,無論是誰招惹了她,她必要反殺回去。她掃過的地誰将落葉弄過去,她蹬腳上樹,将滿樹的黃葉搖落到對方地盤離去。誰搶了她要的菜,勢必要連對方盤子搶奪回來,跟着她一起來的鄭雲芳鄭雲秀姐妹勸說衆人:“小芬什麼都好,隻有兩點碰不得:一不能動她兵器,二不能搶她吃食。”魏淑芬日常與人動手,威武又霸道,全賴這兩個小姑娘轉圜才沒有在總捕房落得人人埋怨。
老捕快懷裡抱着刀看新人現眼寶,各自掂量着新人的脾性。脾氣沖直接上拳頭少,大多還是暗暗揣摩着,暗地裡使絆子害對方摔一跤出個醜罷了。
九月北風呼呼地一個勁地吹散京城積攢了一個夏天的熱氣,吹得樹葉紛紛變了顔色掉落下來,吹得棗子穿紅衣,吹得柿子挂白霜,吹得行人單衣換夾襖,吹得遠方遊子回家轉,也吹齊了八方巡捕房年輕氣盛的捕快們,在京城這個卧虎藏龍的地方聚了頭。
建元十八年十月初三,大明宮
“娘娘,這些是今年的新人。”鄭甯山将算盤上報的新人手劄帶到了大明宮。
大明宮位于皇宮中軸線左側,是前朝太子居所,如今大正儲君未立,因着大明宮宮殿配置齊全,暫時用作皇後趙京娘的辦公之所。
皇後放下手裡的筆,站了起來:“甯山,坐。”皇後走向一邊靠窗的位置,皇後身後的女官陳尚書接過鄭甯山手裡的書劄,捧與皇後,另有宮人走上前來看座奉茶,鄭甯山端着茶碗等待皇後發話。
好一會皇後才放下手劄,揉揉眉心說道:“今年沒有一個老捕快帶隊,你可知道是怎麼回事?”
鄭甯山放下手裡的茶盞站起來說道:“屬下不知,隻怕這又是底下人互相别苗頭。”
“别苗頭,好歹拿破案子來别苗頭啊,拿幾個愣頭青娃娃來頂什麼用?”皇後看着窗外明亮的太陽出神,好一會她才道:“既然要别苗頭,就讓他們好好比一下,給這批新人辦一個比武會,嗯,等結果出來,給我通報下去,每一個巡捕房和駐點都要通報到,我倒要看看到時候是誰臉上好看。”
“是,屬下回去就辦。”鄭甯山抱拳應了。
皇後走回主座坐下,端起茶盞喝了一口才說道:“中秋的事有眉目了?”
“無,已經做了封案處理。”鄭甯山站直了應道,鄭甯山的位置決定了他一年總要遭受幾次明殺暗刺,不是來自武林的就是來自朝廷内閣同僚的。
“你坐下回話。”皇後擺擺手,又對陳尚書說道:“你去禦醫房叫人來給鄭大人把把脈,還有好藥記得也叫他們帶兩瓶來,不要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