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餘晖還未散盡,林夕和韓元祝已經提着藤筐回了村裡。望着遠處袅袅升起的炊煙,林夕突然眼睛一亮:“二哥,咱們找村裡小孩幫忙采野菜吧?一籃子四文錢。”
她掰着手指細細算道:“這樣一天做一百個餅,成本多十來文變成二十文左右,但能淨賺三十文。最重要的是,咱們能省下采野菜的時間,專心做餅。”
韓元祝眼前一亮,他正為還要上山采野菜耽誤賣餅發愁:“這主意好!咱們專心做餅,還能多做多賣……”
話沒說完就被林夕打斷,“還是就做一百個吧!昨天兩百個餅,是爹娘和大哥拖着修城牆的累身子幫忙才趕出來的。”
她想起娘揉面時酸痛的腰,大哥燒火時打瞌睡的模樣,堅定道,“咱們不能貪多,累壞了家人。”
韓元祝漲紅了臉,讪讪地撓頭,“是我糊塗了……”銅錢叮當的聲響仿佛還在耳邊回蕩,卻知道妹妹說的是實情隻得舍棄。
兩人說幹就幹,當即去找了村裡的孩子王張二狗。這個十歲的機靈鬼一聽就來了勁,拍着胸脯保證:“包在我身上!”
林夕和韓元祝這才回家,屁股沒法兒坐,又得趕緊去山上撿柴火,這個總不能買了,再買就不掙錢了,隻得兄妹二人吭哧吭哧自己撿。
天色已經黑透,一家人圍坐在桌前。韓柳氏心疼地看着兩個孩子:“你們這樣忙上忙下的,都累壞了吧?”
林夕連忙安慰:“阿娘,我就是跑跑腿,累活兒都是二哥在做呢。”
韓元祝撓撓頭,露出憨厚的笑容:“我強壯着呢,這點活算什麼。”
韓守信攬住妻子的肩膀,溫聲安慰:“孩子們都在磨難中成長,這些經曆對他們都是好事。等咱們拿到臨時身份憑證,就去北邊落戶。到時候一家人齊心協力,總能翻身的。”
話一出全家所有人都點頭,隻覺得日子雖難但是很多盼頭,每天也不覺得有多累了。
次日天剛蒙蒙亮,韓守信三人照例去了城裡修城牆。林夕兄妹還是先上山采了一籃子榆錢葉和一籃子荠菜。正在河邊清洗時,遠處傳來歡快的腳步聲,原來是張二狗帶着三個孩子興沖沖地來了。
“韓姐姐,你看我的籃子滿不滿?”張珍珍挎着快趕上她個頭的大竹籃,小臉跑得紅撲撲的,舉着還帶着晨露的榆錢葉。
張二狗一個箭步沖上前,得意地指着身後:“我們可把前山那棵老榆錢樹都快薅秃了!地上的荠菜也都是挑最嫩的挖的,連根須都掐得幹幹淨淨!”
他身後,八歲的雙胞胎張大牛和張小牛正擠眉弄眼地比着誰的籃子裝得更滿。
林夕蹲下身,仔細檢查每個籃子。榆錢葉确實還很嫩綠,荠菜的根須也都被細心地掐去了老根。她滿意地點點頭,從腰間解下韓柳氏給她縫制的靛藍色小荷包。
“一籃子四文錢。”她數着銅闆遞過去。幾個小孩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張二狗甚至把錢币放在嘴邊咬了咬,惹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五籃子鮮嫩的野菜,整整花了二十文錢。林夕和韓元祝蹲在河邊,手指在清涼的溪水中翻飛,将榆錢葉和荠菜洗得幹幹淨淨。
日頭剛過樹梢,兄妹倆就趕緊就投入了新一輪的忙碌。張三家的寬敞廚房裡,和面、擀皮、包餡、烙餅,竈台上升騰的熱氣模糊了兩人忙碌的身影。
直到正午時分,第一百個餅才終于出鍋,還冒着騰騰熱氣就被裝進了藤筐。
青柳村到營州城門的土路,兄妹倆走得輕車熟路。小半個時辰的光景,城門的青磚已經遙遙在望,正趕上晌午時分,進出城的人流漸漸稠密起來。
“可算來了!”幾個熟客早就伸長脖子張望,有個扛着扁擔的腳夫甚至急得直跺腳,“還以為今兒個吃不上這口熱乎餅了!”
“怎麼會呢!”林夕的小手麻利地支起藤筐,“我們天天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