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持人小帕一聲令下,現場的倒計時屏幕亮起,兩個小時的烹饪時間正式開始。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感瞬間被竈火點燃的噼啪聲、刀具與砧闆的碰撞聲所取代。
“故鄉的味道”,這個主題看似簡單,實則最考驗廚師的功底與情感。它不僅關乎技藝,更關乎記憶、文化與認同。
全智薇那邊果然是最“星光熠熠”的。她本人似乎并不急着動手,而是優雅地站在一旁,指揮着兩位助手忙碌。她選的菜是“彩虹琉璃蝦球”和“媽媽的金湯酸菜魚”。聽名字就充滿了故事感和視覺沖擊力。她的團隊動作麻利,顯然是經過精心排練的,各種高級廚具和進口食材擺滿了操作台,引得不少鏡頭頻頻光顧。
直播彈幕裡,粉絲們已經開始刷起了“薇女神心靈手巧”,“期待值拉滿”。
雷哲選擇的是“法式鄉村慢炖小牛肉配迷疊香土豆泥”和“普羅旺斯番茄濃湯”。他解釋說,他的故鄉在法國的一個小鎮,這是他祖母的拿手菜。他動作精準,切菜、腌制、煎封,行雲流水,充滿力量感。
彈幕驚歎:“不愧是雷神,這操作看着就是專業級!”,“雖然是西餐,但感覺很有溫度。”
白引鶴走的是中式儒雅風。他選了“蟹粉獅子頭”與“文思豆腐羹”。這兩道都是淮揚菜的經典,極見功夫。他沒有助手,獨自一人,不疾不徐。處理蟹肉時細緻耐心,剁肉糜時刀工勻稱,揉搓獅子頭時手法輕柔。做文思豆腐羹時,一塊嫩豆腐在他手中,幾番快刀起落,入水散開,便成了發絲般粗細的豆腐絲,引得現場一陣低低的驚呼。
彈幕瞬間被顔粉和食客占領:“小白這刀工!帥我一臉!”,“白家食府的底蘊果然名不虛傳!”,“這才是國風美食節該有的樣子!”
董師傅帶來的食材最是樸素,面粉、時令蔬菜和一點豬肉。他要做的是“北方疙瘩湯”和“家常肉餅”。他一邊做,一邊還對着鏡頭,用帶着鄉音的普通話,慢悠悠地講解着這些家常菜裡蘊含的簡單道理。“這疙瘩湯啊,以前家裡窮,沒什麼好東西,弄點面疙瘩,放點菜葉子,打個雞蛋,熱乎乎一喝,就舒坦了。”
他的話語樸實無華,卻透着讓不少中老年觀衆共情了。彈幕畫風也變得溫情:“董師傅辛苦了!”、“這才是真正的煙火氣。”、“看餓了,想家了。”
沈蕪的操作台簡簡單單,就像家裡的廚房一樣。桌上一條鮮活的鳜魚,一小籃碧綠的蠶豆大小的蝦仁,一塊色澤深沉的鹹肉,幾根青翠的春筍,還有一些基礎的調味料。
她選的菜是“松鼠鳜魚”和“腌笃鮮”。
這兩道菜,都是典型的江南風味,也是她記憶深處關于“家”的味道碎片,雖非她原本世界的直接複刻,卻是在這個世界,她所能找到的最貼近“故鄉”意蘊的表達。
松鼠鳜魚考驗刀工、火候和調味,形态喜慶,滋味酸甜,是宴席上的常客。腌笃鮮則是一道極其考驗食材本味的湯品,鹹肉的鹹鮮、鮮肉的醇厚、春筍的清爽、百葉結的豆香,交織融合,講究的是一個“鮮”字。
林荔在她身邊,緊張得手心冒汗,卻又不敢大聲打擾,隻能壓低聲音:“嫂子,你這魚能行嗎?我看全智薇那邊都快擺盤了!”
沈蕪沒說話,隻是拿起撈網,将那條還在活蹦亂跳的鳜魚撈了出來。去鱗、去鰓、開膛、去内髒,一氣呵成。最關鍵的是去骨。随後,她在魚肉上細密地剞上十字花刀,深淺均勻,直達魚皮,卻又不破皮。這手刀工,看得旁邊負責跟拍她的攝像師都屏住了呼吸,悄悄拉近了鏡頭。
“我去,這刀工可以啊!”彈幕上開始出現零星的驚歎。
“看着挺專業的,不像裝樣子。”
“松鼠鳜魚?這道菜很考驗技術的。”
沈蕪不受外界幹擾,将魚肉用料酒、鹽、胡椒粉稍稍腌制,然後均勻地拍上幹澱粉。
緊接着,她将鹹肉、新鮮五花肉和春筍分别處理好,放入砂鍋中,加入足量的水和幾片姜,蓋上蓋子,用小火慢慢炖煮。腌笃鮮的“笃”,就是吳語裡慢火煨炖。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全智那邊的“彩虹琉璃蝦球”已經初具雛形,五顔六色的蔬菜丁點綴着晶瑩剔透的蝦球,确實賞心悅目。她的“媽媽的金湯酸菜魚”也開始散發出濃郁的香味。
雷哲的小牛肉在鑄鐵鍋中發出誘人的滋滋聲,迷疊香的特殊香氣彌漫開來。
白引鶴的蟹粉獅子頭已經定型,在清湯中慢慢煨煮,文思豆腐羹的清湯也已備好,隻待最後勾芡。
董師傅的肉餅在铛上烙得兩面金黃,香氣樸實誘人,疙瘩湯也已煮好,撒上了翠綠的蔥花。
就在這時,全智薇那邊忽然傳來一聲小小的驚呼。似乎是她的一個助手在擺盤時不小心碰倒了一個醬汁碟,一些醬汁濺到了雪白的盤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