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遙川把背包放到副駕駛,拉上安全帶,開着加滿了油的汽車上路。
他有意沿着瀾滄江向東南方向的路開去,哪怕道路不如高速平坦。
濕熱的風流動着,将植物與水岸的清新氣息拂入車窗。
遠山青黛、時隐時現的岩石、滾滾江水、帶有民族特色的彩繪建築,以及神出鬼沒的釣魚佬,流動着融為一體。
往前開了一陣子,他突然想停下來——偶爾有村莊,有騎行者,有在水邊的釣魚者,還有很多值得記錄的小細節。
他看看地圖,停在了勐罕的橄榄壩附近。
在西雙版納,有很多帶有“勐”“曼”的地名,如勐海、勐臘、勐罕,以及一系列曼字開頭的村莊。
多數情況下,是若幹個“曼”組成了“勐”,若幹個村寨組成了一片區域。
剛好附近有一個集市,或許是當地人所說的“趕擺”——不同于“趕集”把東西買走,在這裡現做現吃是最大的特色,人們熱熱鬧鬧地做着買賣,食物的氣味帶着酸辣和滾燙,與清爽的果香疊加。
讓人忍不住想去買上一碗什麼——來碗泡魯達吧。
與前來趕擺的遊人摩肩接踵,周遙川小心護着塑料碗裝的泡魯達,手腕上挂着些剖好的菠蘿蜜和青芒,邁着小碎步,快步走回車裡。
面包浸泡在牛奶與椰汁中,潔白的椰奶表面撒着一把米黃色的椰絲。用塑料勺攪一攪,裡面還有椰果、珍珠、紫米之類的小料,有點兒像是面包加清補涼。
十幾塊錢的小甜品盛着滿滿的東南亞風味,清爽之餘,還有些飽腹的效果。
用吃東西和休息時間,他寫好了奔赴這段路的心路曆程,幹脆在賬戶上發表了在元陽梯田的後半段——為石台寨的民居保護和旅遊開發,結合當地資源與生活方式進行了專題的創作,配上大量不需要修的真實圖片,足以讓人真切而生動地感受到文章中值得動容的一切。
“還會在西雙版納多待一段時間。”
這句寫出來,就差直接@暗潮了。
他對這個攝影師感興趣,但事事講求緣分。
不該表現得太明顯,不該寄予陌生人太高的希望。
哪怕是親人,也同樣,沒有必要。
發動機重新啟動,車身微微顫抖,随即駛離停車位。
勐罕鎮除了集市和旁邊的傣族園人山人海,其他地方還算安靜。
從鎮子這裡拐上喀東線,途經多個“曼”,便能上到高速。再經過熱帶植物園和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一個半小時後即可抵達勐臘縣。
而勐臘再向南,才是中老邊境的磨憨口岸。
周遙川并不準備出境,隻為了在邊界小鎮一探究竟。畢竟邊界向來帶着一絲緊張與神秘感。
一路開過來,高速路之外,西雙版納般的城市盛景沒有再次出現,撲面而來的,是彩雲以南的自然和人文。
田地裡種着火龍果和橡膠樹,厚重的葉片舒展開,鋪成一片林地,别具特色。
村寨口的傣族水井像座小廟,上面挂着鏡子,村人在井中取水。
後方的傣族民居沒有院門,是傳統的高腳幹欄式木樓。厚重的木梁将房屋架高,二層大平層上,用粗竹搭出斜坡來,鋪上葉子茅草,形似一隻鳳凰。整棟建築不使用釘子,僅用榫卯與繩索,便支起了這般能遮風擋雨,适應氣候的龐然大物。
令人不禁感歎先民們的智慧。
各個村落十分安靜,婦女們打水織布,男人們編織竹簍或去林地中勞作——仿佛農耕時代的男耕女織,各司其職,隻不過多了些民族特色。
高速路上也沒有太多汽車,這一路十分順暢,聽着廣播裡主持人嘴不帶停地念叨着近期熱點,為獨行者的旅程增添幾分樂趣。
車開過縣城正中的雨林大道,南臘河蜿蜒前行,穿過縣城的東南。
在這裡,悠閑與平靜仍然适用,除了偶爾出現的不太像本國人的面孔與文字,這裡似乎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祥和小鎮,從高速的一側進入,出去便是高速的另一端——與道路上分散的村莊似的。
周遙川找地方吃過飯,沿着南臘河走上十分鐘,吹吹風消消食,準備回到車裡稍歇片刻。
“都怪你!出門就要蹲,一蹲二十分鐘,錯過車了!”女聲嗔怒。
“嘿嘿……”男聲尴尬。
“男人事兒好多!”
“對不起嘛……”
“下一班去邊境要一個小時!要趕不上預約啦!”
“我們,我們打車去……”
一對背着包的青年男女在路邊吵嚷。
長發的女孩子抱着胳膊賭氣,高大的男孩兒手足無措。
然而倒黴的是,這地方明明不算偏僻,半晌也沒一輛車,連網約車也沒有接單。
周遙川歎口氣,走到兩個青年人旁邊,摁開停在旁邊的車。
“要一起去磨憨口岸麼?順路。”
.
青年男女匆忙坐在後排,笑容滿面。
“小哥你真好心,也不怕我們是壞人。”
“身無挂礙,生死無論,順從内心而已。”
“也幸好小哥不是壞人!”
周遙川從後視鏡淡淡看了後排的兩人一眼。
“出門在外,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常有的事。但總有辦法解決。”
大不了……頂了天了搭上這條命,也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