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一頓折騰過來,坐下沒多久就到了倒數第二組的選手入場。
雖然是一個B級賽,賽前的六分鐘練習仍有揭幕的環節。廣播裡一個個念出選手的名字,她們一個個向觀衆揮手示意,引來一陣又一陣的歡呼。
顧貝曼自矜很多,隻是坐在位置上輕輕鼓掌。
倒不是區别對待,她看尹宓比賽一樣冷靜。說到底,自己上過場,哪怕不是多麼正式重要的比賽,所體會到的驚心動魄與熱血沸騰是坐在台下的觀衆遠遠體會不到的。
人一旦沾染過那種急速興奮與緊張的混合感,被賽場慣壞了的大腦就很難再越過那條線。
倒數第二組的短節目分數都比較相近,裡頭唯一讓顧貝曼覺得有點興趣的是最後一位出場的俄蘿。
她正是手握這一次奧運三名額之一,那位最年輕的,這個賽季剛剛升組的選手。
對于大鵝這種人才儲備豐厚的國家來說,随手抓一個天賦異禀的十五歲選手來參加奧運并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更何況越是年輕姑娘,越容易出難度和成績。這世上大多數女單都是青年組的成績遠超成年組的。
所以顧貝曼才一直為尹宓感到驕傲。
成年後訓練出來的高級跳躍,比青年女單更穩定,也更難。
而尹宓從來沒有抱怨,也沒有沉湎在過去的榮光,一直抱着那些沉重的包袱溺死。
對于一個被貼上心理脆弱的标簽的選手,尹宓身上很多行為都出人意料。
要知道國内的女單選手很多人在心裡都給自己設了一個坎,因為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赢過領獎台上的人,久而久之人難免會缺乏幹勁。
這種事也不能完全怪她們。
越是尖端的運動員越是野心勃勃,這樣的人很少有人能接受自己的失敗,而且是無望的一直失敗下去。
因而尹宓格外耀眼。
已經做到她那樣無可撼動的地步,為什麼還要追逐着向前?
但尹宓就是做了。
三周跳不行,就練四周。
表現力不行,就刻苦練習。
彌補短闆,并一直延展長處。
何等可怕的決心與毅力。
如此耀眼無雙的珍寶,作為最初發現她的人感到與有榮焉也是正常的。
猶如曆史上被做成傳國玉玺的和氏璧,摸過它的手屬于無數個帝王或當年權力中心的紅人們。
然而依舊是它最初的主人與它一同留下來傳世的寓言。
她倒沒有非要和尹宓一同留名青史的意思。但她有這種自傲,在花樣滑冰的曆史上會永久留下尹宓的名字。
那位年輕的俄女單終于在最後出場。人們為她歡呼,因為她在青年組就展現出的優秀。
“這是升入成年組的第一個賽季,不知道索菲亞·米哈伊洛娃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賽場邊的解說們顯然已經與這位選手熟識。
“可惜她在短節目《吉賽爾》的發揮并不如人意,目前以0.01分的分差排名第七出場。考慮到與短節目第一名的分差,我個人認為想要反超還是有很大難度。”
青年組成績不錯的選手一般升組後的待遇會延續。
說起來很尴尬,花樣滑冰确實是競技性的運動項目,但由于P分這個充滿主觀性的分數存在,或多或少有些按資排輩的問題。
按照裁判們對她的溺愛,索菲亞本不至于被擠到第七名。可惜她上來就摔了連跳,後面又為了求穩主動将紙面上的3A變成了2A。
這種妥協與不符合期望的表現使得她暫且失去了裁判的青睐,連一向優越的執行分都大打折扣。
這一下就把本來的種子選手給滑到了倒數第二組。
金棕發的女孩聽不見他們的議論,一臉冷漠的在冰面上蹦了幾下,然後拍拍大腿滑進冰場。
她的自由滑選曲自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一組靈活變奏的鋼琴交響樂,一曲浪漫主義的狂奔。
拉赫瑪尼諾夫是冰場上的常客。他的作曲常常被各國選手選中作為短節目、自由滑的選曲,藏着許多古典樂的經典引用與變調。
隻是十五歲的少女,連流行樂都未必能鑒賞的年紀,她們到底能否領略這些恨也恨得用力,愛也愛得深沉的感情呢?
冰場上一直都有這樣的聲音,一直也沒有一個能讓大家心服口服的選手來打敗這種質疑。
即便是那些以表現力著稱,有可以流傳後世的節目的選手,他們真正能表演出曲目中所謂沉郁頓挫之勢,也已經是經曆過風風雨起起伏伏多少年後了。
所以蘇菲亞沒有去體會曲子。她在跳舞。
有人形容《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像一次航程,前面靜谧中途迷霧四布,最後豁然開朗向前沖。
那麼蘇菲亞就是這艘船上唱着跳着在水手們起哄聲中挽着裙子大笑的舞女。
“接下來是4T,讓我們屏息——漂亮!”
蘇菲亞雙手高舉,而後展翅亮相。她視之左右,神态倨傲猶如一位女王。人們不由自主跟着她的節奏拍打手掌。
那些掌聲像是潮水一層一層推向冰面,将這位新任的女王托起來,讓世人垂首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