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皇子被一面倒批評,嚴重到好似整個朝廷上下,都在反對批評六皇子。
可問題是,他什麼都沒幹!
甚至皇帝都沒下定決心,要普查田地,六皇子就被針對,場面之盛大,皇帝的禦書房一天能收到上百份奏折,都是彈劾六皇子的。
這場面誰見了不說一句,全名公敵!
林若清有點想不通,“這種時候,你為什麼要捅這個馬蜂窩?”
是的,這件事就是六皇子故意提出來的,由齊尚書這個禮部尚書出手,暗中推動的結果。
不然好好一個春耕,提起普查田地做什麼,還嫌事情不夠多,不夠忙,不夠亂嗎?
把這件事捅出來,再招募一千多進士都不夠幹活。
而六皇子本人,更是此事的集火中心。
他已經不好在六皇子府待了,實在來拜訪的人太多太密集,都是勸他不要輕舉妄動的。
态度和緩的說事緩則圓,态度激進的怕他禍國殃民,意圖擾亂朝廷秩序,讓大乾朝陷入混亂。
這到不是說他們心裡都有鬼,而是這是操作不當,是真的會鬧得朝廷動蕩,天下不安。
做任何事,不得一件一件慢慢來,可六皇子就像失了智般,把朝廷有意隐瞞的問題一股腦捅出來,簡直像下一秒就不活了的那般瘋狂又魯莽。
朝廷官員守規矩,不敢闖入六皇子府,可那些激進的文人可不管這些。
不讓進,就直接堵在六皇子府門口,人數多了更是把六皇子府團團圍住,時不時還要喊口号,和後世的遊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也引發了百姓的好奇心,尤其是京城百姓。
那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尤其他們大部分住在城裡,靠的買賣或手藝賺錢糊口,有房的居多,田産倒是少數,所以也鬧不清這算不算好事。
有說這麼做就是為了幫官僚地主搶奪農民田産的,也有說要把私田還回去的,更有離譜的傳言,六皇子想占為己有,找不到借口罷了。
總之衆說紛纭,中肯的,惡意中傷的,胡亂揣測的,整個京城熱鬧極了。
于是事件的中心,六皇子府每天熱鬧極了,那條原本隻有達官貴人走的通道,整日整日被堵得水洩不通。
鬧得附近的人家要麼關門閉戶,要麼直接躲出去。
這不,六皇子就躲到林家的莊子上來了。
春暖花開的季節,正是适合踏青的時候,加上姐弟兩都閑,把白氏和徐氏送到溫泉山莊,便留了下來。
林若溪是知道後世糧食産量的,但凡一個讀過書的人,看到如此慘烈的對比,想到曆史書上總是餓殍遍野的記載,就不可能無動于衷。
她自己不懂農業,但看過一些相關的紀錄片和資料,隻是不了解具體細節。
但她知道研究的大方向,關鍵要素了解,有目标,加上不差錢,付得起研究經費。
林家人口太少,攢那麼多堆放在倉庫也沒意思,他們一家四口就是每天輪換着用新物品,也花不完。
何況林家人生活雖舒适,但并不奢侈。
作為一個懂金融的,錢隻有流動起來才有意義,才能帶來更多的效益,堆放在倉庫,也隻是死物。
好吧,她其實就是覺得人生少了一份價值,當擁有的太多,每天看賬本,管理家務已經不能滿足她了。
所以她想找個有意義的事幹,哪怕是燒錢呢,也總比混吃等死強吧?
她拉着林如清開了個會,關于源源不斷投資農業創新和改革。
她提了三個方向,其一合理利用土地,仿照後世打造循環生态農業模式。
比如種植 - 養殖 - 沼氣循環,再比如采用輪作、間作、套作等種植制度,讓土地能合理利用,效益最大化。
其二試驗雜交水稻,品種選育,針對性培養和篩選,種植技術改進等。
其三是引進海外良種,以及本土化培育。
前兩者需要足夠多的土地,和諸多有經驗老農,以及有想法又懂得種植的文人來實施,總之,費土地也費錢。
要做好許多年沒有産出的準備,即便成功了,也不過是讓林家的土地産出的糧食更多些,且還可能因為别人收糧收多了,糧食價格下降,反倒賺得更少,投入産出完全不成正比。
而第三種,就不隻有花錢了,更有巨大的風險,出海是一個異常費錢又危險的活,要組織一個船隊出海探索良種,純粹燒錢。
當然,這點是可以彌補的,海貿一向賺錢。
但現在朝廷禁海,能出海貿易的商隊當然有,但需要得到朝廷的認可,統發文牒才行。
這些文牒一向是大勢力才能拿到,已經形成穩定的利益集團。
林家以往有西域的商路,便沒有摻和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