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秋始終牢記自己的目标,在手頭積累了足夠資金後,預留出充裕的流動資金,其餘的錢财全部用來購置土地。出人意料的是,整個過程竟出奇地順利。手下人收集到田地的消息到她的手裡,所有賣土地的緣由,她都看了,生怕有人不願意賣,而手下人為了立功強迫。她仔細核算每一筆交易,确保不出現任何差錯。在與别的氏族為同一片地發生沖突的時候,她展現出的冷靜與果斷,讓許多經驗豐富的地主都刮目相看。
上層氏族與官員斂财手段層出不窮,近乎無所不用其極。他們通過各種複雜的稅收、土地兼并以及官場中的勾結,積累了巨額财富。因此,他們從不為錢财發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子卻愈發艱難困苦。許多家庭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保障,更别提有餘錢去購置衣料。
這便是桓秋經營的走高端路線的綢緞莊子和刺繡坊,收入遠超馬家麻葛鋪子的根本緣由。平民百姓連飽腹都成問題,哪還有餘錢去購置衣料。而她的綢緞莊子和刺繡坊,專門針對那些有能力消費的富戶和官員,生意自然興隆。
桓秋曾翻閱過馬文才書房中的公文,從中知曉南方遭遇水災,黃河決堤等水患肆虐,沖毀了大片農田與村莊。公文中詳細記錄了受災地區的慘狀:房屋倒塌,農田被淹,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幸存的百姓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遷徙,使得原本因征戰而産生的流民問題愈發嚴峻。
揚州府雖未遭受水災侵襲,但連續的陰雨天氣,緻使去年的糧食收成有所下降。桓秋敏銳地抓住這個時機,出手收購了揚州府将近半數的土地。身為氏族的下一任當家主母,桓秋雖然不能親自走訪,但是她讓近身的老婢和培養出來的大掌櫃們帶着侍衛們,走訪各個村落,與農戶們溝通。她也将揚州府的中人們都召集了起來,許下承諾。哪怕田地被收購了,也允許農戶們繼續在原本的土地上耕種,僅收取三成租子。
這一舉措在當時極為罕見,許多農戶聽到後都感動得熱淚盈眶。倘若換作那些不講情理的豪強收購土地,農戶們恐怕将失去立身之所。就拿都尉府附近的臧家莊來說,顧氏以抵債為由,強行将其收歸己有。農戶們瞬間失去土地,雙方爆發激烈沖突,顧氏一方傷了不少勞力,而數十戶農家也因此家破人亡。類似這樣的事件,在當時屢見不鮮。
然而,氏族們對此或是看不到,或是即便看到了也毫不在意。甚至在饑荒爆發之際,他們還趁機大發災難财。市場上,糧食價格飛漲,普通百姓根本無力購買。一時間,物價飛漲,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都陷入了财力空虛的困境。此時,官家發行的銅币幾乎失去了價值,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是實物交換。
桓秋此刻花費銀子購置田地,從某種程度上拯救了許多瀕臨絕境的家庭,給他們帶來了一線生機。成親之後,馬文才曾送給桓秋一本農書。書中内容極為簡略,除了一些理念想法,幾乎沒有具體的實施細節。但桓秋對馬文才深信不疑,在收購來的農莊裡,依照農書的指引進行種植。為此她召集了陪嫁農莊上的老農,讓這些人全部親自下到田間地頭勞作,了解每一種作物的生長習性,并找了識字的莊頭,将所有操作全部記錄下來。
對于農書中未提及的部分,她便讓人參照往年的經驗操作。她組織佃戶們進行培訓,講解新的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糧食太重要了,當初搶占衣料商路的時候,桓秋從未花過這麼大精力。或者說,從未如此親力親為過。若是能夠糧食豐收,能救多少人啊!
雖說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但半年之後,用于試種的農莊有了初步成果。從産量來看,與之前相比并無太大差異。考慮到這半年的陰雨天氣本就會導緻産量下滑,佃戶們紛紛回禀,認為這種種植方式可行,甚至比原先還要好些。
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隻要能産出糧食,就不愁沒有銷路。桓秋對當初勇敢參與試種的農戶給予了大力鼓勵。她給每戶人家發放了整整二十兩銀子,這筆錢換算成糧食,足夠一家五口人吃上一年。同一莊子上,不少受家中長輩約束、不敢冒險參與試種的農戶,看到這一幕,眼睛都紅了。他們後悔沒有早些嘗試,錯過了這樣的好機會。
鑒于此,桓秋派遣人手前往海外,尋找新的糧種。她詳細安排了行程和任務,要求手下人務必帶回有價值的種子和種植技術。基于之前的經驗,桓秋對馬文才提供的那些零散資料愈發信任,哪怕隻有一鱗半爪隻言片語。
然而,就在此時,大量難民突然湧入揚州府。這些難民衣衫褴褛,面帶饑色,許多人身上還帶着傷痕。桓澤與馬文才忙于安置這些難民,官府的人手本就有限,工作開展得十分艱難。桓秋得知消息後,立即組織馬家中的人手,開設粥棚救濟災民。
她親自監督粥棚的搭建和糧食的發放。粥棚裡,大鍋裡煮着熱氣騰騰的稀粥,旁邊擺放着一些幹糧和清水。桓秋安排人手維持秩序,确保每個難民都能領到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