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一場投入不多卻戰績斐然的小戰,桓澤和馬文才在朝堂嶄露頭角,聲名鵲起。桓澤繼他的堂兄桓溫之後,成為了新的熱竈。老百姓并不懂氏族和朝堂裡面的那些彎彎繞繞,隻是稱贊,桓家乃是景朝的戰神世家。街頭巷尾讨論起來,甚是火熱。
然而,馬文才雖年輕有為,但資曆尚淺。權衡利弊之後,元氏還是決定着重扶持女婿桓澤。事實證明,桓澤在軍事領域天賦異禀,此後他南征北戰,曆經諸多戰役,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果敢決策,捷報頻傳。他的戰功在景朝境内廣泛傳播,聲名遠揚。無論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還是南方蠻族的叛亂,桓澤率軍從北至南,再由南返北,雖未能百戰百勝,但麾下士兵的存活率卻遠超其他将領。百姓們最看重什麼?不就是活命麼?能活着,就比什麼都強。
景朝北方邊疆,這裡是桓澤第一次面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大型戰役之地。桓澤一貫會在作戰之前與軍師在營帳内商讨計劃。
軍師展開地圖,神色凝重道:“将軍,敵軍此次來勢洶洶,且騎兵機動性極強,我們若正面交鋒,恐難占上風。”
桓澤目光緊盯着地圖上的山川地形,沉思片刻後說道:“敵軍騎兵雖強,但在山林間難以施展。我們可将主力部隊埋伏于這片山谷兩側,再派小股騎兵佯裝敗退,将敵軍引入山谷,屆時來個甕中捉鼈。”
軍師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将軍,此計雖妙,但風險不小。若敵軍識破我們的誘敵之計,或是有人洩密,我軍恐陷入被動。”
桓澤握緊拳頭,語氣堅定:“這些野人,恃強輕敵,定會追來。不要忘記,這些野人,身材魁梧,比我們的士兵強壯許多,不宜正面交鋒。再多的計策都是為了讓我們人更多得活下來,甕中捉鼈是我們損失最少的方案。隻需把握好時機,定能重創敵軍。傳令下去,讓将士們做好準備,明日一早便按計劃行事。”
果然,在戰鬥打響後,以桓家軍的人馬為核心,帶領着什麼都不懂的當地士兵,聽從桓澤指揮,進退自如。敵軍中計入伏,桓澤指揮軍隊四面出擊,殺得敵軍丢盔棄甲,大獲全勝。桓澤最不擔心的就是洩密了,無論打到哪裡,桓家軍才是他的後背。
與此同時,馬文才在青州的治理成果也日益顯著。他将讓桓秋出海尋得的新糧種,引入青州後,組織農戶進行試種,并邀請農學老手現場指導,優化種植方法。當然,最先試種的是馬文才在青州置辦的莊子,為了吉利,他給莊子命名為豐裕莊。最先種下的,也是桓秋莊子上已經成功的糧種,推廣到青州來。新糧種得在有成功有家底的情況下,才能讓這邊的佃戶們放手去嘗試。
就在莊子裡,佃戶們看着種下的新作物茁壯成長,臉上洋溢着喜悅。剛種下的時候,他們是遊愁又怕,雖然東家說收成不好會貼補給銀子,但是祖祖輩輩種地的就是見不得好好的田地被浪費。如今是真的放心了。
莊子上老農撫摸着飽滿的稻穗,感慨道:“以前真是不知道是糧種不好,産量低。如今這新糧種,不僅長得好,收成也比以前多了不少,以後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可算是熬過來了。”
除了農業,馬文才還大力鼓勵百姓發展手工,設立專門的工坊,提供技術支持和原材料。在青州城的街道上,随處可見售賣精美手工藝品的店鋪,織錦坊裡,織女們飛梭走線,織出的綢緞色彩絢麗、質地柔軟;陶瓷坊中,工匠們精心制作的瓷器造型精美、工藝精湛。随着生産力的提升,青州百姓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街道上行人衣着更加體面,集市上貨物琳琅滿目,一片繁榮景象。這一切,不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