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器的研究雖然蹉跎日久且中道受挫,但海量的試驗也讓芷若對内力的特性掌握越發純熟,因此後續的一些研究,難度分明亦不下于“百花齊放”,但進展并不算慢。
其中最令芷若得意的就是她自創的借力打力之妙法,名之【流風回雪】。
這也是她自【藏劍式】後最完整的一個成果,“一個半”成果中的那“一個”是也。
這門功法的起始,來自于芷若與同門的日常切磋。某日她突發奇想,若是過招時,對對手打來的掌力,不按常規的舉掌相抗,而是将掌力含而不出,塑成“袋”“網”,将對手掌力“兜住”,而後再及時卸掉或是倒轉還敵,會不會有奇效?
好吧,比起她在暗器上的奇思妙想,這種借力卸力、借力打力的思路,暢想過的人就多了,而且也不是沒有成果。如江湖中流傳的“沾衣十八跌”,就是一門曆史悠久的借力卸力的武術,其精髓就是四兩拔千斤。
另外,芷若後世廣為流傳的“太極拳”,所謂的“以弱克剛”“以靜制動”的拳理,與借力卸力、借力打力、四兩拔千斤等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說中太極拳是張三豐發明的。但就芷若目前所知,她所認識的那位武林宗師、百歲老人張真人雖然自創武功無數,但還真沒有一門名叫“太極拳”的武功。當然,老人家如此精神矍铄,如果某一日武當派的弟子忽然使出一套名為“太極”的拳法劍法,芷若也不會覺得意外。
不過,雖然這一世的張真人還沒有創出太極拳,但後世的芷若在練習舞蹈之餘,也學習了太極操,後來對太極有興趣的她還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太極拳,先學了二十四式的“簡化太極拳”,後來又觀摩練習了陳氏太極和楊氏太極,當然,這些都隻是淺嘗辄止,典型的“花架子”。
然而,後世的“花架子”周芷若,來到這個武俠位面後,随着她在峨嵋派習武日久,對武學的理解和經驗的增多,對于曾經隻學了個套路的“太極拳”的認識也日益增進,感悟日深,也就愈發覺得“太極拳”深不可測,不僅僅是一招一式令人回味深思,其蘊含的哲理也發人深省。
不得不說,站在前人和“後人”的肩膀上,再做創新,真的是容易了很多。一段沉心研究後,芷若便創出了内力借力打力的第二個法門——不過這個法門雖對“沾衣十八跌”“太極拳”有所借鑒,但真正的“拳理”卻不是來自這個,而是後世的物理學。
沒錯,就是光滑體斜面反彈。(斜眼笑)
君不見,二戰時的T—34坦克就是采取了斜面裝甲,就在實戰中取得了将來襲炮彈擦掠反彈出去的奇效。
裝甲斜面能反彈炮彈,那她的“内力斜面”能反彈拳腳和内力,也就不足為奇吧?
簡單來說,芷若的想法就是利用内力半虛半實的特質,凝内力于掌前,形成一片薄薄的、沒有分毫摩擦力的“光滑斜面”。
之後就是根據中學時學到的物理學知識,根據對手攻來的掌力角度,計算斜面的傾斜角度,實現對對手掌力的反彈。
原理很通,但想要實現還有幾個難點——
難點一,如何将内力逼出體外,于掌心形成一片受控的内力薄層。
難點二,如何讓這片内力薄層變得緻密而又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