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難點,對于絕大多數習武之人來說,都頗有難度。第一點還好說,哪怕沒有技巧,隻要内功深厚,一般也都能做到。第二點就難了,即使是内功深厚之人,多半也不曾研究過如何壓縮自己的内力。
不過這對于芷若來說,卻都不成問題。托之前瞎研究内力的福,雖然在研究内力本質上并沒有取得令她滿意的答案,但這一過程中,她為了深究内力的本質,而連帶着研究過如何更有效的操縱内力、如何分割内力和壓縮内力……這些辦法雖然沒有幫助她打開内力本質的奧秘之門,但“無心插柳柳成蔭”,用在此時卻順利幫助她解決了新創功法的關鍵難點。
其實,對于本位面的人來說,如何根據對手的攻擊角度來精準的判斷“内力斜面”的防禦角度,也是個難點。隻不過,對于中學力學知識還沒有還給物理老師的芷若而言,這也不算不能克服的障礙。
在“内力斜面”的基礎上,芷若又做了些許改良。目前其法門有二:一是塑内力為“光滑斜面”,利用物理原理反彈,适合内力比自己高很多的對手。二是在此基礎上的改良,塑内力為“網”,将對手内力先以網兜住後再旋出,适合内力水平與己相仿或更低者、略高者。
顯然,“塑力為網”的效用很好,因為可以實現精準反彈,從而真正做到“借力打力”;至于“内力斜面”,因為不能完全控制反彈角度,所以隻能做到借力卸力,部分做到借力打力,但适用性更強,即使是對手武功高于自己,也能通過反彈而護己周全。
另外,無論是“内力斜面”還是“塑力為網”,都是作用于拳腳功夫效果最佳,暗器次之,刀劍再次之。而且,因為這兩個法門都需要用自己的内力作“網”和“斜面”,雖然消耗遠較對手為低,但也有損耗,所以不能達到久戰不疲的效果。
但無論如何,有此突破,這門武功的根基就算是成了。之後就是不斷打磨、改進、完善,簡單的說,就是要有一套與“内力斜面”這個内核相配套的招式——總不能每一次格擋,都要臨時計算角度吧?
顯然,這個難度也不小,芷若也沒有“白手起家”的想法,她綜合後世所學的人體力學、太極拳法,這一世的峨嵋派武學,以及“沾衣十八跌”這樣的雜派武功,準備雜糅在一起,取長補短。
這是個慢功夫,好在芷若也不急,鑽研這些本身對她來說就是一種興趣。興趣所在,又怎麼會枯燥呢?
除此之外,繼【藏劍式】之後,芷若又創了一招劍式,命名為【刺劍式】。
“刺劍”,取“刺客之劍”之意。說是新的劍式,但原理其實與【藏劍式】一脈相承,隻是在【藏劍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或者說,更加的極端化。
【藏劍式】說是集全身精氣神于一劍,但更準确的說,應該是集可調用的精氣神于一劍,此劍一出,固然力衰,但力衰不等于力竭。若還有敵人,雖然不得不轉入防守,但并非毫無還手之力。
而【刺劍式】不同,出劍前,比之【藏劍式】的韬光養晦、藏鋒待時,【刺劍式】更進一步,完全隐匿氣息,既是待時而動,亦讓人不察。出劍時,則是真正的集全身精氣神于一劍,以有去無回之決然,刺出巅峰一劍。
有【藏劍式】打底,無論是原理還是具體出招,【刺劍式】對芷若而言都沒有大的障礙,真正的難點反而是那“有我無敵”“與敵偕亡”的決然信念和氣勢。所以這一劍招雖然創成,但隻是理論上的,而在日常演練中,芷若最多隻能發揮出八成。
但即使是這八成,其威力也超過了【藏劍式】。當然,相比【藏劍式】,【刺劍式】也更加極端,出招後不是力衰的問題,而是徹底的力竭,即使隻能做到理論值的八成,出劍後芷若還是感覺身體仿佛被抽空,全身無力,甚至連站立都做不到,隻能拄劍單膝跪立。之後足足過了一刻鐘才勉強緩和過來——實戰中,這顯然是取死之道。
所以,即使是劍式發明人周芷若,她出于鑽研武學的興趣發明了【刺劍式】,但發明後亦對其敬謝不敏,更是從未考慮過在實戰用此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