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三師姐身死,衆女弟子都大哭起來。滅絕師太喝道:“哭什麼?把她埋了。”衆人立止哭聲,就地将靜虛的屍身掩埋立墓。
人群之中,一個翠衫少女失魂落魄,眼見靜虛屍身已掩埋入土,她忽然有了動作,卻是取下挂在腰間的翠綠竹笛,嗚嗚咽咽的吹了起來。
笛聲幽咽,袅悠哀戚,衆弟子聞之,禁不住又堕下淚來。
笛音漸漸低落,幾近于無,忽而再起,音聲嗚咽,沉緩之中漸有激昂,哀婉之意轉而堅決之音。
笛音漸止。
而衆弟子不知不覺中已止住淚水,臉色堅毅,齊生同仇敵忾之意氣。
靜玄看了一眼收起竹笛的小師妹,又轉身朝滅絕師太躬身道:“師父,這妖人是誰?咱們當牢記在心,好為師妹報仇。”
滅絕師太雖遭此挫,但仍鎮定自若,冷言道,此人吸人頸血,殘忍狠毒,定是魔教四王之一的青翼蝠王。并贊揚說,早聽聞其輕功天下無雙,果然名不虛傳。這份從容與大氣,确是一派宗匠風範。
靜玄随後又問這青翼蝠王是何來曆,這一次滅絕師太閉口不言,隻是帶領衆人繼續前行。
當然期間還有丁敏君貶低敵人、吹捧滅絕師太,反而馬屁拍在了馬腳上,被滅絕師太打了一耳光之類的小事,實不值一提。
路上氣氛很是壓抑,也正因此,少有人注意到芷若失魂落魄的模樣。
芷若此時确實狀态很不好。
老實說,她與三師姐靜虛的關系算不上多親密。靜虛性子粗疏,行事莽撞,與她心性不合,年紀也比她大上太多,所以平時并沒有太多交際。
同樣,雖然她一直對此次圍攻光明頂的行動充滿消極,但行動開始後,她自認為也擺正了思想,“既來之,則安之”,對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挫折乃至犧牲,都有心理準備。甚至對自己将要殺人,也做足了心理建設——事實上,在滅絕師太的刻意磨砺下,此前日子她的青鋒劍下已經染上了明教教徒的鮮血。
但是,當她親眼看到這位一向風風火火的三師姐就這樣殒命身前,那種直面犧牲的沖擊,那種親近之人突然間的天人永隔,一下子沖垮了她的心理防線。
簡言之,破防了。
像武藝在衆弟子中也算上乘的靜虛師姐,不過一個照面就血灑黃沙。由此推論,除師父一人以下,包括大師姐靜玄在内,都是随時可能死在異域,而換來的是什麼?一個虛無缥缈的邪不勝正嗎?甚至整個峨嵋派都倒在這萬裡之外的異域,魂不歸鄉,所為的,不過是一個掩蓋在大義名下的江湖門派争鬥,此時的自我感動,數百年之後,大概隻會成為人們茶閑飯後的談資。
可恨自己武藝低微,平時被師父贊許、被師兄師姐吹捧,就飄飄然不知所謂,以為自己身手“尚可”,豈不知與這世上真正的高手相比,何止螢火之于皓月?如果自己平時再努力些,臨戰時再機警些,是不是師姐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這個融合了另一世靈魂的少女,既傷痛于師姐之死,又自責于自己無能,既對前途恐懼彷徨,又對此行的意義再度迷茫,由是失魂落魄,尤甚于其他同門。
隻不過,大家都在悶頭趕路,在滅絕師太的低氣壓籠罩下,沒人還有心思說話交流,而且三師姐身亡,大夥兒的心情也的确低沉,所以沒人注意到周小師妹的狀态格外低落。
還是有人注意到了。
躺在雪橇上的張無忌擔憂的望着隊伍中的周芷若,發現她自從靜虛死後,整個人就很不好,那種憂郁、悲傷、沮喪的情緒簡直将她整個人都籠罩了起來。
然而,他隻能眼睜睜的看着,卻什麼也做不了,連一句安慰的話都給不了。
而周芷若之所以如此,顯然是因為靜虛之死。想那靜虛身為滅絕師太三弟子,竟然如此輕易被那青翼蝠王所殺,可見明教之中,藏龍卧虎。峨嵋派長途遠征,難道竟會在西域一敗塗地,甚至全軍覆沒?
想到這時,他一時惶恐,但又心中決然:旁人不管,周姑娘我卻非救不可。隻是随後又心中犯愁:魔教人物這等厲害,自己又有什麼本事救人?
不提芷若如何沮喪迷茫、張無忌如何犯愁,峨嵋派一路靜默疾行,直到晚上宿營時,滅絕師太才冷然開口。
這一次,不止是青翼蝠王,關于明教的很多情報,都做了詳述。
好多信息,芷若也是第一次知道。
原來明教以火為聖,尊火為神。在芷若聽來,很像曆史上發源于波斯的拜火教和襖教,當然了,如今是武俠位面,很多事情就不能刻舟求劍了。
總之,按滅絕師太所述,這明教傳入中土已久,至如今已傳承三十三代教主,曆代教主都以“聖火令”作為傳代的信物。自教主以下,有左右光明使者,四大護教法王,五散人,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旗掌旗使,好生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