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令人揪心的靜默後,兩人齊聲大喝,四掌發力,各自退出了六七步。随後張松溪表示,自己多退一步,輸了半招。随後躬身一揖,神定氣閑地退了下去,盡顯風度。
随後武當七俠莫聲谷上陣,用劍比試,殷天正則取一鐵棍作兵刃,兩人傾刻間便交手百餘招,芷若在旁看得入神,既欽服于莫聲谷劍法之高妙,又從殷天正大巧若拙的應對中大有所獲。
她心想:前世中她曾聽聞一句話叫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莫七俠的劍招疾如閃電,應當算是得“快”吧,而殷鷹王之應對,看上去卻是招數呆滞,東打一棍,西砸一棍,似乎不成章法,然則每一棍,都恰好打在最恰當的位置,要麼是攻敵之必救,要麼是提前封堵莫七俠後續劍招,看上去慢,卻能以慢制快,可見,所謂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也不盡然,快慢之間,沒有絕對之高下。
然而,想要做到殷鷹王這般提前“預判”,卻比練習快劍還要艱難,既要有足夠的見識和經驗,又能在毫秒之間做出判斷,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慢,也隻是出招慢,但思考如何出招,卻是半點也慢不得。
至于如何做到毫秒之間準确預判,也許是靠戰鬥直覺,也許是靠飛快的計算。也許這兩個思路都對,不過,對芷若來說,靠直覺實在是太過玄學,與其靠玄學,還不如靠數學——雖然數學是真的難,但也是真的可靠。
芷若在這邊暗自思索,場上形勢卻突然大變,卻是莫聲谷眼見快劍不能取勝,忽然劍招再變,由輕靈快捷而變飄忽不定,正是武當派的頂級劍法“繞指柔劍”。
這“繞指柔劍”一出,方向難測,殷天正果然不能再守拙馭巧,隻能與其以快打快。芷若心想,這卻不好。果然,數招後,莫七俠一聲清喝,一劍刺中殷天正之左手上臂。然則殷天正同時右臂一伸,竟陡然間長了半尺,在莫聲谷手腕上一拂,挾手将他長劍奪過,左手已按住他肩貞穴。
這一招真是神乎其神,便聽靜玄師姐低聲道:“這是鷹爪擒拿手,白眉鷹王的成名絕技,果然名不虛傳。”
這一場較量,直看得芷若目眩神迷、如癡如醉。莫聲谷的七十二路繞指柔劍變化之精妙,實屬巧奪天工,劍芒如蛇芯,飄忽不定,指右而刺左,擊上而中下,神妙難測,以緻以殷天正之能,也不免中招,更當場歎道“老夫縱橫半生,從未在招數上輸過一招半式。好張三豐,好張真人!”
不過殷天正雖中劍,但其臨場之發揮,也實屬高妙,尤其是一招鷹爪擒拿手,竟能反敗為勝,若其擊實,則莫七俠之肩頭定被捏碎,隻是其終究收手,這才讓莫七俠免此重傷。
不過,這一比鬥,終究還是殷天正赢了。
武當五俠俱是光明磊落之人,敗了就是敗了,莫聲谷坦誠失敗,自動退場。
接着上陣的是武當首俠宋遠橋。
戰至此時,殷天正已然氣衰。不過宋遠橋氣質儒雅,也确實一派君子風度。先是為殷天正止血裹傷,而後又不動内力,與殷天正純粹比試拳掌招式。
這場比試又是一場武學盛宴,無論是宋遠橋,還是殷天正,都是不弱于滅絕師太的武學宗匠,兩人對陣,一拳一腳都大有講究。尤其是此刻兩人不是實打,似乎分别練拳,各打各的,那就愈發考驗招式之精妙,對于旁觀之人來說,友好度不止提升了一星半點!反正芷若是看得極為投入,收獲也很大。
總的來講,殷天正大開大阖,招數以剛為主,宋遠橋則走的是以柔克剛的路子,兩人人見招拆招,忽守忽攻,轉眼見就鬥了百餘回合,最後兩人雙掌雙拳,膠在空中,呆呆不動——拆到這一招時,除了比拼内力,已無他途可循。
兩人說過不比内力,鬥到此處,已沒法再比下去,便以和局收場。
這場比試雖不用内力,但見招拆招之處,更耗心力,此時殷天正臉頰漲紅,頭頂熱氣袅袅上升,俨然強弩之末。而武當派中尚有俞蓮舟和殷梨亭兩人未曾出場,此時任意一人下場,都可一竟之功,然而兩人卻遲遲未動。
芷若一時不解,倒是一旁的貝錦儀師姐一下子就瞧出端倪,見她似有不解,便低聲道:“俞殷二俠都是俠義之士,必是覺得乘人之危,勝之不武。”
芷若這才恍然大悟,她雖在峨嵋派受教八年,但骨子裡還是受另一世的“三觀”影響多一些,有的時候就不能及時代入俠士的思維思考問題。
不過江湖世界,人人自诩俠義,但真正的俠義之士終究還是少數。俞殷二俠固然遲疑,但有人卻不覺得有必要和魔教中人講什麼俠義。隻見崆峒派中一個矮小老者縱身而出,輕飄飄地落在殷天正面前,說道:“我姓唐的跟你殷老兒玩玩!”語氣甚為輕薄。
芷若認得他,卻是崆峒派“崆峒五老”之三的唐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