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夜,東廂小院燈火通明,桂花香随風浮動,銀盤似的月亮早早爬上樹梢。
蘇绾親自指揮丫鬟們挂燈籠、擺桌椅,一應酒菜皆是精挑細選,連那杯盞都換成了黛玉最愛的素瓷青紋。
“姑娘可真用心。”藕官一邊調試琴弦,一邊湊近低聲問,“這一句‘天涯何處無歸期’,是要勾誰的眼淚?”
蘇绾淡淡一笑,目光掃過遠處潇湘館的窗棂,低聲道:“不是要勾眼淚,是要讓她說出心裡話。”
她太了解黛玉了。
前世身為心理咨詢師,她見過太多壓抑自我情緒的人。
而黛玉,是最典型的那一類人——聰慧、敏感、自尊心極強,卻也最怕被看穿軟弱。
“今晚,是第一步。”
她知道黛玉本不想來。
這幾日園中風頭正盛,寶钗低調不出,寶玉對黛玉的态度又變了,那些躲在暗處的目光,從未真正放過林家女兒。
可越是這樣,越不能讓她縮在潇湘館裡。
她必須走出來,面對人群,面對真心。
宴會開始後,果然如她所料,黛玉遲遲未至。
紫鵑捧着披風站在門口,望着廊下搖曳的梅花燈,心頭一動。
她是個聰明的丫頭,自從那日黛玉在賈母面前唱戲之後,便察覺到小姐的情緒有些不一樣了——雖然依舊寡言少語,但眼底多了一絲生氣。
她輕輕推門進去,見黛玉正倚在榻上翻書,眉間卻透着倦意。
“姑娘,大家都等着呢。”紫鵑柔聲勸道,“今夜中秋團圓,大夥兒都在為您準備驚喜,您若不去,倒像是辜負了這份心意。”
黛玉擡眼看了她一眼,輕歎一聲:“我不過一個孤女,哪裡來的什麼心意。”
紫鵑心中一酸,跪坐在她腳邊,認真道:“姑娘這話就不對了。您是林府嫡出的小姐,榮國府的千金,您不是孤的。您隻是還沒發現,這園子裡,有好些人都盼着您笑。”
黛玉怔住了。
她低頭看着紫鵑,那雙眼睛裡沒有奉承,隻有真誠。
她想起這幾日的事——那個從不主動找她的王熙鳳,竟然命人送來了一匣子南邊帶來的蜜餞;一向隻顧自己玩樂的史湘雲,特意托人捎來一封信,說要在中秋宴上給她說個笑話;連平日高高在上的探春,也在詩社上遞來一張字條,寫着“妹妹今日氣色好”。
原來……他們一直在看着她。
她緩緩起身,披上紫鵑遞來的繡梅鬥篷,聲音輕得像月光:“走吧。”
當她踏入東廂庭院時,滿園寂靜了一瞬。
衆人皆看向她,眼神裡帶着驚豔與溫柔。
黛玉微微一愣,腳步停在門檻外。
她沒想到會是這般熱鬧景象——庭前鋪着紅毯,案幾上擺着精緻果點,檐下挂滿了梅花燈籠,映得整個院子如同雪夜初晴。
“黛玉姐姐!”探春笑着招手,“快過來坐,我們等你許久了!”
黛玉遲疑片刻,終是邁步走了進去。
她剛坐下,藕官便抱着琵琶上了台。
《折柳》是中秋常見的曲目,寓意離别與重逢。
藕官唱得格外深情,唱到中間,忽然換了調子,低低一句:
“天涯何處無歸期。”
那一瞬間,黛玉手中的茶盞微微一顫。
這句話,像是一根針,刺進了她内心最柔軟的地方。
她想起了母親去世的那個冬天,父親送她北上的那天,揚州城的雪也是這般紛紛揚揚。
那時她年幼,不懂分别的痛,隻覺得孤單。
如今再回首,才明白那種漂泊無依之感,早已刻進骨血。
她的眼睛泛起了水光。
坐在她身邊的寶玉立刻察覺到了異樣,側身輕聲問:“妹妹可是想起南邊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