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绾站在潇湘館的回廊下,指尖輕輕摩挲着手中那幾頁微微泛黃的詩稿。
午後陽光透過竹簾灑在案頭,斑駁光影映得她眉眼微沉。
自從那夜黛玉情緒松動後,她便察覺到這位姑娘内心深處壓抑已久的才情與不甘。
她不是不懂,一個孤女寄人籬下的苦楚,更明白黛玉筆下那些清冷凄婉的文字,其實是她最真實的情感寫照。
隻是,這樣的才情若不為人所知,終究會被歲月塵封。
“林姑娘近日可好?”她一邊輕聲問紫鵑,一邊低頭假裝整理文房四寶,“我來替鳳姐清點一下紙墨,說是府裡要換新賬簿。”
紫鵑正忙着給黛玉煎藥,聞言點頭道:“還好,近幾日胃口好了些,也願意出門走動了。”
蘇绾微微一笑,眼神卻不動聲色地掃過書案。
果然,在一堆舊信與未完的詩箋下,壓着幾首未曾署名的作品。
她借着拂去灰塵的動作,迅速抽出了幾張紙,藏入袖中。
那一瞬間,心跳如擂鼓。
回到東廂小院,已是暮色初臨。
蘇绾點亮燭火,将那幾頁詩稿小心鋪展在桌上。
一頁頁翻看,字迹清秀而有力,詞句間流露出一種令人窒息的哀愁與孤傲。
其中一首《秋雨》,尤為動人:
> 秋雨綿綿夜未央,
> 殘燈獨影淚千行。
> 花落誰家春已老,
> 一身風雨為君傷。
她心頭一顫,仿佛看見那個坐在窗前、披着薄衫、執筆凝思的黛玉。
那樣的才華,不該被掩埋在沉默與病榻之間。
她取出一張幹淨宣紙,提筆開始謄抄,并在每首詩後加上一段點評,又親自撰寫一篇序言:
> “林姑娘詩作,皆為抒懷之作,非求聞達。然其辭藻清麗,意蘊深遠,讀之令人心折。今輯錄成冊,以傳後世。”
> ——東廂小紅敬錄
她沒有署真名,隻用了個不起眼的小丫鬟身份“小紅”,既避風頭,又不會引起太多猜疑。
她将整本詩集用素絹包好,小心翼翼地縫上邊角,使其看起來像是一本久藏的舊冊。
翌日清晨,榮國府尚未完全醒轉,蘇绾已抱着一疊書信走進王熙鳳的院子。
“昨兒你不在,二奶奶說要把這些家書整理一下。”她将手中一沓信件遞過去,趁機将那本詩集夾在一封送往賈母處的家書中。
王熙鳳沒細看,随手交給平兒:“送去李大奶奶那邊吧。”
蘇绾心中一喜,面上卻不露痕迹。
果然,不到午時,東廂外便傳來低聲議論。
“你聽說了嗎?李大奶奶昨日拿到一本詩集,說是林姑娘寫的,連老太太都誇了!”
蘇绾低頭整理賬冊,嘴角卻微微揚起。
她的目的,正在悄然實現。
當晚,李纨果然親自将那本詩集送到了賈母手中。
“母親您瞧,這是林丫頭寫的詩。女兒翻看了幾首,真是才情出衆,比咱們詩社裡的作品都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