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槿妤看着這個什麼也不知道的男人,一時心痛如絞。
“槿妤?”宣槿妤一時未發一言,蘇琯璋擰幹手帕晾在銅盆邊時回頭便見她眼中淚珠子成串落下,有些慌。
“是不是太餓了,嗯?”他急忙取過食盒,小心地将裡邊的包子肉粥小菜端出來。
蘇琯璋伸手去擦宣槿妤的淚,卻是越擦越多,便不敢再動手。随即舀了粥,端着碗用羹匙輕輕攪着,輕聲問她:“我喂你吃粥,好不好?”
宣槿妤依舊無聲無息地哭着。
蘇琯璋看得心如刀割。
她向來想哭便哭,想笑便笑,要鬧便鬧得人盡皆知,全然不懼旁人眼光,何曾哭得這樣安靜過?
他放下碗,将她抱在懷中,“是我又做錯了什麼嗎?”
蘇琯璋苦笑,他總是将她惹哭。
母親說得對,娶了她,是他前生修得的福氣;但于她而言,卻好似一場劫難。
“不哭了好不好?”蘇琯璋摸到她有些偏快的脈搏,吻着她濕濕涼涼的小臉,“再哭孩子該不舒服了,你也在難受對不對?”
聽到“孩子不舒服”,宣槿妤才慢慢止了淚,任蘇琯璋用溫熱的帕子替她擦拭臉頰。
“你喂我喝粥。”蘇琯璋轉身重新清洗手帕時,她啞着嗓子說道。
蘇琯璋照做。
慢慢喝完一碗粥,再吃了點清淡的小菜,宣槿妤便不再吃了,看着蘇琯璋将剩下的早膳全部吃完,包括她隻吃了一半便不吃的包子。
等他收拾好碗碟放回食盒,她摸了摸自己的眼睛,慢吞吞地跟在他身後走出了圍簾。
她知道,自己的眼圈應該還紅着。
雖然在蘇家人面前這樣有點丢臉,但她想她在蘇家時常和蘇琯璋鬧和離,蘇家上下皆知曉。且孩子們也經常做他們中間的傳話者,她丢臉已經丢習慣了。
所以她大大方方地走出了圍簾,在許玉娘招呼她過去時走到了鐵栅欄邊。
“娘。”她不好意思地喚人。
昨日她回府時本該到上房去請安的,但因為蘇聲在,許嬷嬷勸下了她。又聽聞蘇琯璋回來了,她便急着回荊竹園見人。
而後來發生的事情過于出人意料且迅速,她昨日進入牢房後一直沒怎麼搭理蘇家人,現在想想臉上都有點燒得慌。還未和離,她還是蘇家小少夫人呢!
她性子雖嬌氣了些,但基本的禮數是周全的,外人瞧着她雖覺得她不好相處,但絕不會質疑她的禮數涵養。
都怪蘇琯璋。
一遇到他,她就常控制不住自己。
若非蘇琯璋現下不站在她面前,他非得挨她一記瞪不可。
孩子們是閑不住的。
用完早膳不到一盞茶時間,年紀最小的蘇玉慕已經坐不住了,吵着要出去玩兒。小孩子的嗓門大得估計通道外頭的人都能聽到。
蘇玉慕還有半年才滿三歲,正是待不住的時候。
昨日一家遭難沒有吓到他,他也正對死牢新奇着,所以不吵不鬧。但過了一夜,見他們一家還在牢房裡,心裡便忘記了娘親昨日叮囑過他的話。
他先是找了娘親,但丁茜茜不許。
“慕哥兒,忘記昨日娘和你說過什麼了?不可以吵,不可以鬧對不對?”丁茜茜闆着臉,“你看姐姐們哥哥們都乖乖的。”
爹爹出門打仗前交代過他不可以惹娘親生氣的,這是男子漢要做到的事。
見丁茜茜有發怒的征兆,慕哥兒便不鬧了。
他想了想,走到蘇聲面前,将一張稚嫩的小臉湊到他面前,乖巧地撒嬌,“伯祖父,慕哥兒想要出去玩兒。”
伯祖父最喜歡捏他的臉蛋兒了,隻是粗糙的手老是弄得他臉上發紅,他平日裡總是躲着不給捏。但有求于人,他就大方一點,給伯祖父捏。
蘇聲見孩子藏不住半點心思的小臉,不由失笑,随即毫不客氣地在小侄孫綿軟的臉上捏了一把。
“伯祖父捏疼慕哥兒了,要賠給慕哥兒出去玩的。”蘇玉慕慢吞吞地說道。他如今說話已經很順暢了,但一口氣說這麼一大句話還不怎麼流利。
“伯祖父也沒辦法讓你出去玩兒。”蘇聲将他小小的身子抱在懷中,“伯祖父教你讀書好不好?”
讀書最不好玩兒了,常聽五哥哥蘇玉桓抱怨的蘇玉慕皺起了眉。
小小的人兒居然還會皺眉,蘇聲眉頭微挑。
他養了兩個兒子,一個比一個呆闆,實在無趣。不想快到知天命的年紀,卻在侄孫身上感受到了養娃的樂趣。
“慕哥兒,大哥哥要練武了。你還小,先跟祖父讀書,改日哥哥教你習武。”蘇玉啟見小弟弟态度有了松動,忙開口。
蘇聲含笑看着長孫。
雖然長孫也學了他父親,小小年紀便有了穩重之态,讓他少了逗娃的心思,但他心裡卻十分自得。同輩的武夫們孫輩個個調皮搗蛋,誰人不羨慕他家的孩子乖巧懂事?
“那啟哥兒就帶着弟弟妹妹們紮馬步,祖父看着你們。”
于是分散在三個牢房裡的七個孩子都有了事情做。
大些的六個孩子紮着馬步,安安靜靜的,偶爾蘇聲會開口指點一兩句,因為才四歲的龍鳳胎蘇玉桓和蘇玉雯姿勢還不大标準。
隻有蘇玉慕跟着蘇聲在學《三字經》,稚聲稚氣卻響亮清脆的童音回蕩在牢房裡,“人之初,性本善。……”
為免擾到孩子們,大人們歇了閑談的心思。
矮凳坐着不舒服,宣槿妤便回了圍簾後的床上坐着。不必許玉娘催促,蘇琯璋自覺地跟在後頭。
不多時,通道裡響起滾輪聲,宣槿妤透過朦胧的圍簾望過去時,恰見獄卒推着小車,将插在杆上将熄未熄的火把換了下來。
滾輪聲遠去,獄卒重新退回了通道裡的小隔間裡。
“現在是什麼時辰了?”宣槿妤問蘇琯璋。
“約莫辰時末。”蘇琯璋回答。
見宣槿妤有興緻,蘇琯璋便告訴她,“死牢裡的火把是特殊制作的,延長了燃燒的時間,每一個火把大緻能夠燃燒一個時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