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又不是給你吃的,沒人在乎你的感受。”姜娩不是任人欺負的包子,才不會慣着伍氏的毛病。
她把兩個盤絲餅夾到碗裡,收好炸鍋,美滋滋地回屋裡開飯。
伍氏走出去兩步,清楚聽到姜娩的聲音,又回過頭來狠狠瞪了姜娩一眼,無能狂怒地在原地啐了一聲。
進了屋,姜娩拿剩下的碗舀了粥,吃起了餅。
單是粥配餅,顯得單調了些,要是還有些腌菠蘿和醬菜,就更好了。姜娩心裡想着,也知道就謝家這條件,喝口熱粥已實屬不易,不能奢求太多。
謝童在外頭吃了那個盤絲餅後,隻顧埋頭喝粥。
姜娩做的餅大,飯量小的孩子一個就能吃飽。她估摸謝童還能吃,又分了一半給她,那小姑娘顯然是餓極,半個盤絲餅吃完,連粥也喝得一滴不剩。
一個半的餅并上兩碗粥,這是謝童來到邊關後,吃得最好吃的一頓飯。她自己也記不清楚,有多久沒有體會過飽餐一頓的感覺。
晚上,姜娩在規劃完她的那點私房錢該怎麼滿足一日三餐後,向謝童問起她哥的情況:“童姐兒,你大哥每月是什麼時候休沐?”
謝童愣了一下,低下頭掰着兩根手指算算數。
接着,她對姜娩伸出了八根手指頭。
姜娩對着小孩兒髒兮兮的手指思考了片刻,問:“每月初八嗎?”
謝童搖頭。
“還有八日?”
依舊搖頭。
與啞巴的交流就是不方便在這裡,好在姜娩比較有耐心,又繼續猜,“是不是你大哥已經去了八日了。”
這下,小姑娘眨巴了一下眼睛,許是驚訝她能夠猜到,小雞啄米似的點了點頭。
姜娩在心頭算了一下。往回推八天的日子若是謝翊每個月固定的休沐日,那再等半個多月,謝翊就能回來了。
從原主繼承的記憶裡,姜娩不知道謝翊何日歸家,倒對謝翊每月拿的饷銀了如指掌。
像謝翊這種被扔到邊關的軍戶,和被流放的“恩軍”沒有多大區别。謝翊成了家,每月能分到八鬥米,一家三口的嘴巴,就靠着八鬥米養活。
在這個生産力低下的年代,沒有多餘銀錢,吃的菜啊、調料啊,都得用米去換。所以日子才過得這般緊巴巴的。
姜娩想到原主存的那點私房錢,也不知道那銀簪能賣多少錢。
剩下的銅闆等明個兒去市集裡買點吃的,等到謝翊回了家,得商量一下以後家裡的日子該怎麼過。若是謝翊配合,這日子還能過得下去,但他要是不願意,那就好聚好散。
謝翊的情況姜娩分析過了。
從夫妻的角度來說,兩人的關系已經糟糕到了極點。她在謝翊心中的形象,應該就是個勢利的村婦,以謝翊曾經的經曆和背景來說,要接受這樣一個妻子是很難的。
但對于姜娩,這恰恰是好處。
婆家沒有煩人的長輩,小姑子年紀不大好糊弄,她也不用在這個朝代面對嫁人生子的苦惱。等過兩年立了足,再和謝翊和離,也全了謝翊不想要她這個妻子的心思。
皆大歡喜。
姜娩在心裡一步一步計劃着,躺在幹燥的稭稈床上,就這樣睡了過去。
次日一早,她醒來後,去打聽了去往鎮上的驢車,讓别人捎了她一程。
帶上木盒裡的二十來個銅闆和銀簪,姜娩先去了當鋪當簪子。因為她的簪子不是足銀,掌櫃的一開始隻願意出八十文,在兩人一番拉扯下,最後以一兩銀子的價格把那根簪子當了出去。
身上錢不多,姜娩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
最終買了兩鬥米,五斤面,還有一堆亂七八糟的調料回家。
她的二十來文錢花得幹幹淨淨,兜裡隻剩當了銀簪的一兩銀子。
這一兩銀子姜娩不打算動,得留點給自己當後路。
把這些東西捎回去,謝童看她大包小包地往家裡拎,在門口愣怔了好半天,還是姜娩喚她上去幫忙,謝童才挪了腳步。
姑嫂二人把東西都安置好,糧缸裡倒了米,罐子中放了面,各種調料擺放整齊,姜娩的心安了不少。
後世生産力上去了,吃喝倒是不愁,但古代的經濟限制,家裡沒存糧,她心裡總有些沒底。
臨到中午,姜娩和謝童應付了一頓午飯,她便打算把家裡的院子清理一下。
院子不小,但論七八糟的,都是一些雜草石塊,味道還不好聞,她可不喜歡在這種環境裡生活。
把院子空出來,不但能種菜,還可以再養點雞鴨鵝,小農經濟下,不求富裕,養這張嘴倒是不成問題的。
姜娩記得,昨日去隔壁那個大嬸家買面的時候,她院子裡就有母雞。回頭有了雞蛋苗,對方若是願意的話,可以讓他們家的母雞幫忙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