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孫無忌“流放壁州”的警告面前,李義府知道自己抵擋不了長孫無忌的威勢,如果他什麼都不做,那就隻能接受長孫無忌把他流放壁州的警告,他知道這是長孫無忌在“殺雞儆猴”,想要告誡朝臣不要為皇上強出頭,李義府不想坐以待斃,所以李義府最終選擇了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他不知道李治能不能保住他,但李義府還是站出來扛起了号召“廢後”的大旗。
按照李治的“廢後”上中下三策,李義府把“廢後”這件事帶到朝堂隻是上策不可選之後無奈下的中策,隻是把李治想要偷偷進行“廢後”的事放到了明處:既然暗中不可為,那就隻能明着來,現在李治算是初步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對于禦使因為“李義府縱容家仆欺行霸市,橫行鄉鄰”,長孫無忌想要把李義府貶谪壁州的事,也就由貶谪改為訓斥,另治罪家仆以儆效尤,這麼一看李義府賭赢了,李治最終還是選擇了保他,付出幾個家仆也就不算事,這讓李義府有一種死裡逃生的慶幸。
不止如此,李治雖然明面上對李義府“縱容家仆生亂”提出了批評,卻在“懲治”李義府之後又特别召見了他,并且賞賜珍珠一鬥,允許李義府留居舊職,也就是還是中書舍人,這就是明貶暗褒了,大家都知道這是因為李義府首倡“廢後”的功勞。
但對于長孫無忌等人來說這就不是什麼好的信号,長孫無忌選擇貶谪李義府即是對朝臣的警告,不想他們跟着皇帝“胡鬧”,何嘗不是對李治的警告?不然長孫無忌為什麼會選擇在這樣的時機拿李義府開刀?難道長孫無忌不知道李義府是李治的喉舌?
恰恰相反,正因為長孫無忌太知道了所以才會選擇拿李義府殺雞儆猴,所以他才會選擇在李治密會李義府之後,知道李義府會在朝堂上再次做李治的喉舌提出“廢後”之前安排禦使彈劾李義府,長孫無忌就是要打蛇打七寸,隻是沒想到李義府居然有勇氣一條道走到黑,最後還是不知死活的提出了“廢後”的事,這讓長孫無忌很失策。
更讓長孫無忌感到失策的是李治對李義府的态度,長孫無忌主張貶谪李義府,李治卻偏偏選擇保下了李義府,隻是追究他治下不嚴而懲治了幾個家仆,事不大,但态度明顯,這就是皇帝站在了長孫監國的對立面,這對長孫無忌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在之前的諸多事宜上,長孫無忌和李治雖然多有分歧,但兩人的立場至少還是統一的,因為他們是舅舅和外甥,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可是現在在“廢後”這件事上面李治和長孫無忌已經不再是分歧,而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立場,不然李治也不會把“廢後”議題堂而皇之地的拿到朝堂上說事,長孫無忌明白李治的想法:既然李治私下裡找他解決不了問題,那李治就正事正辦,讓大家放開了讨論,總好過被長孫無忌一票否決,那樣才真是一點希望都沒有,放在朝堂上至少還有一點希望,比如李義府,許敬宗,王德儉,崔義玄等人這不就站出來支持自己“廢後”嗎?
隻是令李治尴尬的也就是這幾個人,看看李義府,許敬宗,王德儉幾人在朝臣中的站位就知道了,清一色的站在朝臣的大後排,都快靠近朝儀大殿的門口了,平時朝議基本上都是沒什麼說話的機會,關于“廢後”這樣高端的話題他們站出來有什麼用?站在前面的,位高權重的大臣們是集體保持了沉默,隻能說事情來的太突然,他們不想做任何表态和站隊,這是朝政的基本素養。
好在李治也沒指望這幾個人站出來就能帶動朝臣千呼百應同意“廢後”,所以尴尬歸尴尬,他也沒想着一次就能在朝堂讨論出個結果,不然這麼容易的話他還私下找長孫無忌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知道“廢後”這件事在朝堂上也很難麼,但現在至少已經開了一個頭,有開頭就能繼續讨論下去。
隻是李治還是低估了他想要在朝堂商議這件事的難度,之後的幾次朝議李治依舊孜孜不倦的在朝議上提出“廢後”議題,但李治得到的依舊隻是李義府,許敬宗幾人的“熱烈支持”,剩下的就是無邊的沉默,這樣的沉默對李治來說仿佛震耳欲聾,他這個皇帝的顔面就這麼“不值錢”嗎?連個呼應的大臣都一臣難求?就像“廢後”這件事從始至終隻是李治一個人唱的獨角戲。
實際上不是朝臣不站隊,實在是大家不敢相信李治的能力,因為衆所周知現在的朝堂還是監國長孫大人的朝堂,不是皇上的朝堂,大家不想得罪長孫無忌。
而現在的局面也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商議下的結果,既然他們不能強制皇上改變“廢後”的想法,那就“冷處理”這件事,大家都不搭理李治那他還怎麼應對?李治想要商讨此事,那大家就不張嘴,拒絕商讨,所以長孫無忌暗中通知自己一派的朝臣都在朝堂上對“廢後”這件事保持緘默,這也就有了李治一人唱獨角戲的現狀,長孫無忌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李治“知難而退”放棄“廢後”的想法,這是長孫無忌對李治沒有辦法的時候慣用的應對之策。
其他的大臣就算不是長孫無忌一派,在看到李治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之後也明白了李治想要“廢後”就是事不可為,也就沒有站出來的想法,不然那可就是吃不到肉惹得滿身腥出力不讨好了。
李治也知道自己想要靠李義府,許敬宗幾人終究是成不了事的,問題的關鍵還是在長孫無忌身上,可是李治就要順應長孫無忌的知難而退嗎?這是擺在李治眼前的難題。
李治并不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如意見狀道:“陛下,如果陛下知難而退那就是認輸了,如果還有下一件事呢?陛下還要看長孫大人的臉色知難而退嗎?這一退再退,陛下要退到哪裡呢?退到龍椅後面嗎?”
聽了如意的話,李治之前是進退兩難,現在是左右為難,他要聽如意的?還是聽長孫無忌的?進是進退兩難,退是左右為難。
李治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廢後”這件事并沒有走到絕路,還是可以搶救一下,朝臣的意見不重要,關鍵還是要看長孫無忌的想法,可是自己本來就是從長孫無忌那裡說不通才來的朝堂,李治沒想到自己還有吃回頭草的一天,但眼下不進不退沒辦法,李治隻能硬着頭皮去吃這個回頭草,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所以李治就開始尋找合适人選去說服自己的舅舅。
李治現在隻能寄希望于找出一個合适的說客去長孫無忌那裡巧舌如簧,舌綻蓮花的說通長孫無忌同意李治廢後的事,不要跟皇帝“鬧得不可開交”,這樣有損皇帝的顔面,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說通最好。
李治和如意在支持自己的有數的,屈指可數的幾位朝臣中分析了一遍,覺得隻有許敬宗是合适的說客人選,李義府雖然現在名氣大,但他肯定不行,長孫無忌現在恨不得馬上把李義府發配壁州,他做這個說客去了隻能是火上澆油,别妄想說服長孫無忌,甚至可能會起到反作用,至于其他什麼王德儉、崔義玄,袁公瑜等人官職太低,正所謂人微言輕,他們去了長孫府隻怕連府門都進不去,他們還“不配”和長孫無忌說話,這樣說來說去隻有許敬宗一人合适。
許敬宗按資曆來說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是和大唐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一樣的起點,但是從現在看房謀杜斷兩位宰相已經在大唐的曆史上聲名顯赫,反觀同為秦王十八學士之一的許敬宗卻一直仕途不順,許敬宗知道原因,就是自己始終不是關隴士族的一員,他出身高陽許氏,(今河北保定)也就得不到重用,尤其是在太宗皇帝駕崩後,朝堂被長孫無忌所把持,許敬宗就更加沒有了機會,甚至就連當初李治即位後給他的禮部尚書一職都被罷免,現在隻是屈居從三品衛尉卿一職,這仕途其中多年對長孫無忌的不滿也是許敬宗在外甥王德儉的說動下支持李治廢後的原因之一。
現在李治和如意需要的前往長孫府的說客隻能是許敬宗,許敬宗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也算是和長孫無忌有舊,并且他在李義府等人中官職品階最高,從三品,他去做說客也不落了李治和長孫無忌的面子,關鍵是許敬宗素來以文辭著稱,當年也正是因為他有“才名”才被李世民邀請進秦王府十八學士,所以許敬宗做這個說客李治和如意對此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