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蹊跷。
大姐夫與父親兩人性格天差地别,向來不合也是人盡皆知。可大姐夫是個武夫,寫不出那般文绉绉的話來。
二姊姊在東宮做太子良娣,而父親本就是隸屬東宮的官職,這都是明面上的。
上司與下屬本就是共事,交構二字可不是無稽之談?
至于“指斥乘輿”,這樣的話,口說無憑,何人能夠在場佐證?依她對父親的了解,他保守拘謹,絕不會做那樣的事。
聖人對太子的事上心,這案子也算他親自過目。
這樣的案子不好斷。一來無憑無據,不能罰重了。二來不能一笑置之,若是不罰,怕縱了太子。
許是氣不過有人挑起這樣的事端,又多少生了疑。聖人不願再行懲戒太子之事,幹脆給父親與大姐夫同樣定下了杖責流放的罪罰。
杖責之罰可重可輕,與行刑之人頗為相關。杜家裡外打點,原已說好出不了纰漏。
可兩人卻都在仗刑後雙雙死了。
大姊姊自責不已,不久便也跟着去了。
與此相關的事,杜筠實在是難以窺見。她隻知道,家裡風雨欲來,前路渺茫。
她猶記得臨進京前的日子,似乎一切向好,平日裡杜家那些并不相熟的親戚們也皆來慶祝,熱鬧極了。那時家中尚在長安城外的京郊,那時的日子雖然過得不算寬裕,但平淡安穩,現在想來也是好的。
再後來的事情,都不過南柯一夢。
出事後不過幾日,楊雲起還是想法子與她見了一面。他兄長在禦史台作禦史的,回去碰巧便說起了這樁案子。
杜筠父親的這樁事原算不得什麼大事,老丈人和女婿的争端,往低了說算是家事,原是禦史台省理的。後來牽扯上了太子,引起了聖人的注意,這才到了大理寺去。
這種官員流放,牽扯到太子與世家大族,且不說背後關系牽連複雜,一朝流放期滿或是朝中缺人,東山再起都是有的。大理寺心知肚明,大都也不會下死手,萬不想此番仍舊竟鬧出了人命來。
聽聞場面不太吉利,再去問大理寺中的人,個個都是三緘其口。
楊雲起知道這事後,便去尋來了那日的仵作小六子。
小六子不屬大理寺。那日大理寺神神秘秘來縣衙借人,他是撥過去的,例行驗完後便回了縣裡。
楊雲起打着禦史的名号發問,小六子不懂其中門道,他不敢不答。
大理寺要驗的那兩人頗為古怪。其中一人身上出了黑綠色的斑來,另一人更為可怖,眼角都沁出了血淚。小六子雖有些經驗,可卻從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看着兩人的模樣都像是中毒所緻,可是無論如何卻都驗不出些什麼。
案子便擱置下來,對外隻說是行刑時失手打死了,略罰了兩個執行小吏就算了事。左右不過是将流放的罪人,自然也不會認真徹查下去。
不論如何,楊雲起還是将他所了解到的都告訴了杜筠。
杜筠原想着,家裡雖已到了這幅光景,可到底母親尚在,姊姊還在東宮做良娣。雖說嶺南偏遠,可日子總能過下去的。若有一日大赦天下,一家人也可再團聚。不料那太子不過幾日竟休了二姊姊,自此杳無音訊,不知生死。
杜筠渾渾噩噩,終日隻是哭。她随流放的隊伍走着,行至江南,那衙役竟悄悄放她與母親走了。杜筠這才知道,楊雲起早早買通了人,在此候着呢。
他說,頂替之人已替她們前往嶺南。是回長安探尋真相,還是留在江南自此安居,由她們抉擇。
從此,長安城再無杜筠,隻有杜挽娘。
****
杜筠摩挲着手中的牌子,走在回去的路上,默默回想着這一切。
楊雲起已找了小六子去探那舞姬那裡情況,臨分别把這牌子給了她,說是打鬥間從那舞姬袖中掉出的,看起來甚是有些門道,教她收好。
這牌子雖是木制,卻十分精巧,可見雕木之人手藝講究。
牌子呈長圓形,一面有弧度地凸起,菱格紋樣,另一面則是平面,杜筠想不明白這東西作什麼用,或許是什麼粟特的小玩意吧。她将牌子收起來不再往下想,一切還是要等小六子探了回來才能知曉。
另一方面,杜筠也在想着另一件事。
茉莉确實給她提了一個醒。自己現在绮羅齋生意雖然經營的還算不錯,但一直做的是些年輕姑娘家生意。
西市多商賈,東市多貴胄。若父親那事真是為太子所累,那背後的人來頭多半不小。
然朝堂上的事,姑娘們實在是幫不上忙的,靠着些城裡的貴婦人們或許還能找到些許線索。或者,是時候試試往東市也發展一些生意去。
這精品生意與大衆生意不是一個路數。
如今绮羅齋的料子,多是直接向織女買來生絲,靠着杜筠調色設計的紋樣作印染,所用絲綢材料卻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绮羅齋能紅火,不過是杜筠對時下流行的樣子敏感些。她時常混迹平康坊,又與詠春樓的姑娘們交好,長安城的公子小姐,雅舍清倌眼下都喜歡些什麼樣式,杜筠心中有數,跟随着他們的的喜好,紋樣印花設計出來也更讨巧更受歡迎了。
可這一套要拿去東市,貴婦人們怕是不買賬。她們不似小姑娘們追潮流,而是更看重精細有質感的面料,絲織,紋樣,印花,樣樣工藝都需是最好的,這幾件若想要做好,加之紋樣特别,才有可能在東市站住腳跟。
這哪一樣都不容易。東市勢力又盤根錯節......這麼想着,杜筠又有些發愁,但她還是決定明日先去長安東市逛逛,探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