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失落的帝符 >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詩之密碼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詩之密碼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範清婉坐在會議室靠近後門的位置上,一邊認真記錄,一邊饒有興緻聽着,此時,最前方的會議台上,正坐着一位專家,在興緻勃勃地講述着有關“古詩中的密碼”方面的話題。

講述者看上去有五十出頭,據稱是國安部門特聘的古詩詞方面專家,其所講之内容和觀點,真是獨樹一幟,别出心裁,與傳統的古詩詞研究學者,有着迥然不同,十分專注對古詩詞中可能隐藏的秘密進行破解和分析。此時,正在滔滔不絕地講到:

“古人傳遞秘密的方法,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1、畫圖傳意、2、陰符,陰書;3、寫藏頭詩、會意詩;4、漏隔闆加密法,稍微有點複雜,與上世紀的機械密碼方式,有點類似,就是将所要傳遞的内容按約定好的方式寫入漏格裡,另一方然後再将其擴寫出來;5、密碼本:比如北宋的《武經總要》。而最令後人着迷的就是利用詩詞藏密,這與剛才所提的‘藏頭詩、會意詩’有所區别。設密者利用其紮實的詩詞功底,将某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隐藏在自己的詩作中,偶露些鋒芒。後經曆代傳頌,就成了千古之謎,而今,我們隻能從極其有限的字眼中,進行分析研究,抽絲剝繭,去窺視和探究其中的秘密。

好,下面我談一下破譯這類古詩的一點個人體會。我以為,要想有效破譯,首先應突破詩文表面的枷鎖或假象,将自己置身到詩人的三維世界中去,感受詩人當時的心境,揣測其所思所想,了解其所處的人文、曆史,環境,窺探其身前背後的秘聞,隻有這樣,才有可能能還原出詩作的本質和内涵,進而破解其中所藏的秘密。《詩經》的序言中,不是有雲嗎?!‘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為此,我提出以下兩點,供各位參考:1、首先考慮詩歌的傳播方式。我大概将其歸類成四種途徑。第一種是借題發揮,奔走相告,常見形式,就是經常參加上流的聚會活動,;第二種是提筆留記,将自己的作品寫在亭台樓閣的柱子上等;第三種是民間歌姬的傳唱,歌姬們以詩入曲,将文化創作與大衆娛樂相結合,旋律優美,朗朗上口,非常有利于傳播,第四種就是刊印詩集,最後一種是古代詩歌最重要的一種傳播方式。”。其次,要了解詩的本源。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文學作品,從信史時代開始,就随着朝代的更疊,出現了不同文體的流變和盛衰,比如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與彈詞等,但隻有律詩這一文體一直未變。早期的《詩經》,表面上為四言詩,但由于缺乏平仄韻律,故還不能算真正的律詩。而真正能稱之為律詩的,就是魏晉南北朝的五言律詩,還有唐代出現的七言詩,現今流行的一種無韻律的所謂自由詩,本質上根本不算詩。

通過這種簡單的梳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中國千年的詩詞史上,有兩種人特别引人關注。一是僧人,二是隐士,他們要麼寄身伽藍,心存玄遠,以詩來傳佛悟禅,以玄解法,要麼隐居山林,遠離塵世,寫詩來吟詠情性,傳記曆史,也因此産生了兩種獨特的詩體,一種被稱之為詩谶,詩味較為寡淡,可偈頌味較濃,總是在預示未來将要發生的事件,另一種則為密藏詩,内容艱澀難懂,往往隐含着某種秘密或玄機。

呵呵呵...大家都知道,佛門标舉的是“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的宗旨,道家講究的是“丹書符箓,清靜無為”,因此,作為世谛文字的詩文,對于僧人道士來講,按理說,應該屬于一種禁忌,但令人奇怪的是:從佛教引入中國的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末年,中國曆史上先後出現了很多極負盛名的詩僧道人。比如,南朝梁陶弘景,唐朝的寒山、拾得等詩僧。還有,就是隐士,比如大家都熟悉李商隐、顧況等。他們之所以選擇遠離塵世,除了極個别外,大都藏有一些不可示人的秘密。不僅如此,還由于他們大都隐居山野,不招搖,不顯山,不露水,因此也是最為可靠的保密者和秘密的傳遞者。隻不過,這些人擔心自己死後,身上所藏的秘密會失傳或無人知曉,因此往往會煞費苦心,編寫一些詩文名作,将秘密隐匿其中,偶露些鋒芒出來,寄望後人能參悟出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詩僧或隐士的詩文,深奧難懂,不知所雲。而對于此類的詩作,普通人可以一看了之,但我們,作為專業從事追蹤、觀察和破譯社會輿情和自然異象的工作者,就不能淡然處之了,更不能‘孰知秘密藏,奚間笑默語’。

在此,我舉個例子,比如晚唐詩人李商隐。他一生寫了好多晦澀難懂的詩,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錦瑟》這首詩,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癡迷,但又不知其深意,因此成為了千古之謎。

最近,我在參加一個全國性的李商隐研讨會時,就有學者對該詩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破解思路,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啊!….呵呵呵…該學者認為,李商隐的《錦瑟》該首詩,并非是衆多專家口中的悼亡思念、忠君報國的感情詩,也不是戴叔倫、王士祯、錢鐘書等筆下的所謂‘形容詩境之妙,與杜甫詩中的‘玉琴’一樣,隻是代指的是詩作本身’的狂想,而是一首深藏玄機的隐秘詩,其是以一種隐晦或暗喻的手法,向世人傳遞了有關秦皇傳國玉玺的秘密。呵呵呵…”。

專家見台下有點騷動之音,便提高嗓門說到:“其理由…”,然後忽然又停頓了下來,兩眼盯住台下某處,一動不動,未幾,又開口重複到:

“其理由:該詩的第一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中的‘五十弦‘,該學者認為,實際上指的是湘君所彈的古琴,這可從李商隐的《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這首詩中“逡巡又過潇湘雨,雨打湘靈五十弦”,得以印證。據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因風浪驟起,龍舟将傾,便将傳國玉玺這一重器抛進湖中,這才鎮住了風浪。其後,他得知興風作浪的,原來是湘山祠中供奉的湘君,秦始皇于是下令将其燒毀鏟平,八年之後,那抛入湖中的傳國玉玺又被神奇地送還給了秦始皇。而所謂的湘君,指的是上古時期堯的兩個女兒,即娥皇和女英,也就是李商隐上面那首‘夢作’詩中所提的湘靈。

該學者認為:李商隐唯恐世人不能領悟其中奧妙,便在詩中進一步寫到‘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直接用“明珠“”暖玉”,來進行暗示。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有兩大寶貝,一個是随侯之珠,另一個就是和氏璧。這兩件聖物,上應天命,下承國體,被曆代帝王視為天賦皇權之合法憑證。《淮南子》中曾作詳細記載:“随侯珠,盈徑寸,純白,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又曰‘明月珠’;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色混青綠而玄,光彩射人,觸手生溫,不染塵埃,能在夜中發光,又曰夜光之璧”,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李商隐的上述詩詞與該記載之内容,是極為吻合。至于最後兩句,則是一種無奈的感慨和歎息!傳國玉玺下落不明之真相,已然成了一種模糊的曆史追憶。”

專家端起茶杯,淺淺呡了一口,潤了潤嗓子,繼續說到:

“在這次研讨會上,還有學者對李商隐的自号提出了新解,其認為,所謂的‘玉溪生’,絕非一般學者所認為的 ‘因在一個叫玉溪的山谷修習過道術,所以自号玉溪生’。所謂的‘玉溪’二字,實際上與傳國玉玺的“玉玺”,是同一種發音,也就是說,李商隐為自己起這個号,有暗指自己是為“玉玺”而生或‘玉玺先生’之意。為支持該觀點,該學者提出了一個理由和依據,其認為,李姓出自隴西,與嬴姓同宗同源,皆為颛顼帝高陽氏之後裔,而傳國玉玺為秦始皇嬴政所創,又刻于李斯,因此,作為李氏的後人李商隐,對傳國玉玺的關注、癡迷和執着程度,自然非一般人所能比拟的。為此,該學者曾對李商隐的詩作過統計,并認為其可能是中國古代詩人中對傳國玉玺最為關注的一位。李商隐除在《錦瑟》一詩中暗示了傳國玉玺外,還在《隋宮》一詩中直接提到了玉玺,所謂的‘玉玺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表明上看,似乎在講隋炀帝流連揚州,誤國誤民,實質上是暗指傳國玉玺已流至江南,心中有一種挂念之意、惋惜之情。

嘿嘿嘿…其間,還有人對李商隐的另一個号 “樊南生”,也提出了不同看法。“樊南生”,其實倒過來念,就是“生南樊”,因樊與藩是同音同意,而南藩,在《隋書.高祖紀下》中就有‘有梁之國,我南藩也’之記載,而其中的‘梁之國’,指的就是南朝梁武帝箫衍的大梁王朝,也就是江南這一帶,也就是說,“樊南生”這個自号,實則有暗指江南是他的故鄉之意,而不是學界通常認為的他曾因遊曆過西安南郊樊川。理由是,李商隐雖生于河南荥陽,但其在出生後不久,大概二歲多,也就是…公元816年,就跟随父親李嗣,來到了江浙一帶生活,一直到他十歲那年,其父去世,才與母親、三姐和弟弟羲叟,将其父親靈柩從鎮江千裡迢迢護送回老家荥陽,對此,他曾感歎過‘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因此,在他童年的記憶中,江南一帶就是他的出生地,更是他的故鄉”

眼看就要五點了,專家的演講也行将結束了,本以為會立即散會,但沒想到會議的主持卻安排了十分鐘的互動環節。

立即就有人提問:“教授,您好!剛才聽了您的報告,真是受益匪淺,非常感謝!不過,我有個疑問,想向您請教一下。我剛才注意到,您在披露某學者對李商隐詩作的研究成果時,似乎在向我們暗示,李商隐好像對傳國玉玺失蹤之謎十分在意,不知能否這麼理解?”

專家:“哈哈哈…,是嘛?其實,有關李商隐是否十分在意,本人不敢妄加定論,隻不過,既然你提出了這個問題,我想還是願意在這裡與你,以及大家分享交流一下的。

有人不是說過‘詩的最終密碼,其實在詩外’嗎?!其實,就有學者按照這種思路,對李商隐的家境淵源進行了詳盡的梳理,他們驚奇地發現,李商隐的高祖李涉,就是那位在鎮江南山的鶴林寺門前,寫下‘偷得浮生半日閑’名句的李涉,當年在被流放到鎮江時,曾寫下一首頗有深意的七言詩,詩文的内容為:

‘謝家為郡實風流,畫得青山寄楚囚。

驚起草堂寒氣晚,海陽潮水到床頭。’

該學者經過研究後,認為:詩中的‘謝家’,并非大家一直所公認的謝眺,而是他的族叔謝靈運,所謂的青山,也不是什麼綠水青山,而是暗指‘隐秘的地方’,至于‘楚囚’,更不是大家通常所講的《左傳.成公九年》中的‘楚人鐘儀被晉俘虜,晉人稱其為楚囚’之“楚囚”,而是暗指的是秦皇傳國玉玺。

大家都知道,那秦皇玉玺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篆刻而成的,而和氏璧的發現者則是楚國的卞和。卞和為了獻寶,先被楚厲王定了個欺君之罪,砍去了左腳,後被楚武王以同樣的罪,砍去了右腳,并被連人代石,扔到了荊山的一處洞穴中,過了五十多年的囚徒般生活,直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芈熊赀繼位後,得知卞和獻寶之事,又聽聞他整天抱着玉石在洞中哭泣,雙眼都哭出血,于是就派人将他接到宮中,這才有了三獻玉石之美談。

對于這一曆史典故,也許有人認為屬于虛構或誇誇奇談,那我提兩個地方,大家有時間去看看,也許會有所感悟:一個是安徽蚌埠懷遠縣的荊山,山上有個洞穴,叫卞和洞,洞壁上有四個字‘青螺石帳’,這‘青螺石帳’四個字是什麼意思,這裡我就不多說了,82年,卞和洞被當地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個地方,就是我們南京的高淳縣桠溪鎮卞家村,這個地方有座山,叫望玉山,當地口耳相傳“卞和獻玉”故事,長達八百多年,據說卞和就是在這裡看到荊山有玉石的。卞和死後,就安葬在此,卞和的後人立碑紀念,并建了一座望玉寺。2009年,這“卞和獻玉”傳說,被江蘇省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嘿嘿嘿….

好!我們還是回到剛才所講的李涉的那首詩中,專家認為,詩中的‘海陽潮水’,指的是一個靠海的地方。李涉在此其實想告知世人,秦皇傳國玉玺,就隐藏在謝靈運畫過的一張地圖之中,該地點十分隐秘且荒涼,并靠近大海。由于李涉當時一直滞留在鎮江這一帶,因此,該學者認為,其很可能是在…”

專家的話音還未落,就見一中年男子“蹭”的一下,站起身來,激動地說到:

“教授,你剛才念的這首詩,名為《謝王連州送海陽圖》,隻不過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詩而已。李涉當時因得罪朝廷,被貶到峽州夷陵做司倉參軍,而峽州夷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夷陵,古代為楚國的地域。他在收到王連州送的《海陽圖》時,恰好遇到了大赦,正準備返回他老家洛陽。這首詩的背景就是如此簡單,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深刻含義可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