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天,總是煙雨如絲,清風拂過,薄薄的霧氣,似乎纏綿着一種柔情軟意,在天地之間靜幽幽舒展着。
南山公園位于鎮江市區南郊,自古就有“城市山林”之美譽,雖不及金山、焦山、北固山出名,但自南北朝起,卻是無數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這裡沒有喧鬧與繁華,隻有幽雅與甯靜。古木參天,竹林繁茂 ,風景清秀,曲徑通幽。
吳影教授今天上午沒有會,便邀請了楊之江和範清婉二人來到了這裡。
三人剛來到竹林禅寺門前,吳教授便對範清婉說到:“知道我為何請你和楊之江來這裡嗎?”
見她一臉狐疑,于是解釋到:
“其實,我這個人并不喜歡逛公園,更不會主動邀請人到公園裡玩的。今天之所以邀請你們來這裡,一者,是我們師生之間有緣分,昨天在華陽觀,楊之江他舅舅的熱情接待,再加上,今天你們正好也在鎮江,二是,也是最重要的是,就是跟你們暢聊一下這南山公園裡曾經發生過的一些曆史事件,也許對範清婉的工作會有所幫助,所以…呵呵呵…”
“非常感謝老師的關心和支持”,範清婉一聽,頓感有點激動。
吳教授指着山門上方的匾額,說到:
“先從這竹林禅寺說起。原名叫鶴林寺。相傳南朝宋武帝劉裕幼年家貧,青少年時代到黃鶴山砍柴時,頭頂常有黃鶴翩翩飛舞。所以在做了皇帝後,就将該寺改名為鶴林寺。可你們是否知道,這裡曾發生過一個有關唐朝詩人李涉的事情?”
“就是那個寫‘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李涉?”,楊之江問到
“哈哈哈…正是。李涉這個人,是唐太宗李淵的曾孫,是皇族後裔,号稱李博士,但生前并不得志,包括他的後嗣子孫李商隐,也是如此“
“李商隐是李涉的後代?”
“呵呵呵…李涉是李商隐的高祖。他曾經到鎮江來避難,在眼前的這座竹林禅寺前,與寺中一位高僧攀談後,便寫下了這首《題鶴林寺僧舍》詩了。但是,你們倆可知道,李涉在鎮江時還寫下了一首并不知名…但卻頗有争議的詩?”
範清婉剛欲開口詢問,卻聽吳教授激動地說到:
”就是《謝王連州送海陽圖》這首詩,此詩收錄在《全唐詩》第四百七十七首。詩文的内容為:‘謝家為郡實風流,畫得青山寄楚囚。驚起草堂寒氣晚,海陽潮水到床頭’”
範清婉一聽,頓時興趣大增,心想“與上次廳裡請來的那位專家所講,如出一轍,确有争議,當時自己的一位同事,還曾提出過責疑呢?”,她暗暗驚喜,凝神靜氣,想聽聽吳教授又是如何解釋的。
“這首詩,估計很多人并不知曉,在中國詩詞史上,可以說是籍籍無名,微不足道…可是,就是這麼一首詩,最近卻突然火了起來,并在史學界引起了一些波瀾。有人認為,這是李涉收到好友王仲舒送的一幅《海陽圖》後,感激之餘所作的詩,表達了他不得志、想隐居的願望,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一首單純的送别詩,因為李涉的朋友王仲舒,在唐德宗貞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803年,被谪到連州做司戶參軍,李涉借此來表達送别之情。但是,我們學校的一個老師,卻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認為:上述兩種說法皆是一種誤讀。李涉的這首詩,絕非是感謝、隐居或送别之意,而是另有深義。他認為:如果認真研讀一下這首詩,就會發現詩的内容,與詩的題目并不契合,詩中并無一句與感謝臨别等有關的詞句,相反,其描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海陽圖》上,并且話裡話外,似乎另有所指。為佐證其觀點,他還引用了宋代詩人範仲淹所寫的一首詩,作了對比和诠解,也就是範仲淹的《酬滕子京同年》這首詩,詩文的内容為:
‘謝家風雅若為酬,散吏方耽海上遊。
疏懶幾忘傳筆夢,寂寥仍有負薪憂。
欲歌蘭雪歸真隐,敢向簪軒競急流。
如共茂先瞻氣象,莫言神物在南州’ ”
吳教授念完詩後,沉默了片刻,便轉過頭,詢問起楊、範兩人:“範仲淹 ,想必你們在初高中時,應該讀過他的《嶽陽樓記》了吧?”
範清婉和楊之江點了點頭
“那你們知道嶽陽樓記的四絕嗎?”
見兩人依然不出聲,并且一臉的茫然,便笑到:
“哈哈哈…所謂的四絕,第一絕為:‘範仲淹沒有來嶽陽樓,靠想象寫出了這篇嶽陽樓記’,第二絕為:‘滕子京重修嶽陽樓,沒花一分公帑,是靠□□獲得報酬來修的’,哈哈哈…這二絕,你們難道不知道?哈哈哈…另外兩絕,想必你們可能更不知道了,那就是蘇舜欽的手書,和邵餗(sù)的篆刻”
他停頓了一下,看了看兩人,又繼續說到:
“蘇舜欽,是何許人啊?北宋詩人、書法家,蘇州的滄浪亭,就是他建的,一生嗜酒如命,有‘讀書佐酒’之美譽,與範仲淹是至尊好友。此人非常了不起,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用詩文記錄鎮江焦山瘗鶴銘的人,詩文的内容收錄在他的《寶墨亭》詩集中:
‘山陰不見換鶴經,京口今存瘗鶴銘。
潇灑集仙來作記,風流太守為開亭。
兩篇玉蕊塵初滌,四體銀鈎藓尚青。
我久臨池無所得,願觀遺法快沈冥’,
呵呵呵…你們兩位注意…這詩文也是記載鎮江焦山瘗鶴銘最早的文獻哦!…嘿嘿嘿…這首詩的内容,非常有深意。
好,下面,我再跟你們講一下最後一絕,那就是邵餗的篆刻,此人就是将蘇舜欽用行書體撰寫的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篆刻到嶽陽樓的紀念碑上的人。邵餗這個人,估計很少人知道,他祖籍為鎮江丹陽人,北宋著名隐士,祖上世代從事刻石篆碑,他本人的篆刻水平,也十分了得,在當時的北宋号稱為全國第一,嘿嘿嘿…此人對鎮江焦山瘗鶴銘的碑刻,頗有研究。他與侄子邵亢共同所拓的‘瘗鶴銘’’碑文,是迄今為止最早的瘗鶴銘拓本,被書法界稱之為‘邵本’……嘿嘿嘿…請注意,這裡又是一個‘最’字,邵餗後來被宋仁宗賜為‘沖素處士’。
我之所以要提這兩個人,就是因為他們兩位,都是最早關注鎮江焦山瘗鶴銘的人,對焦山瘗鶴銘碑刻的前世今生、曆史淵源,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從我剛才念的蘇舜欽的那首《寶墨亭》詩中,也可窺一斑。我講這些,也許會對小範的工作有所幫助”
吳教授停頓了片刻,又繼續講到:
“小範…還有一個情況,值得你去思考的,那就是範仲淹。範仲淹曾在鎮江任過知府,隻不過隻待了十九個月,可是…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内,他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舉動,那就是與兩個人的關系過于緊密,一個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邵餗,另一位,就是徐複。徐複這個人,你們可能不了解,此人精通陰陽八卦和奇門遁甲之術,宋仁宗稱之為‘沖晦處士’。範仲淹每遇到大事,必定會問徐複。有一次,他應徐複之邀,遊曆了茅山道觀,回來之後,詩情大發,陸續寫下了 ‘欲叩真關借玉書’、‘祇應金簡名猶在,得見仙岩種玉人’等詩句,再後來,就寫下了剛才所提的那首《酬滕子京同年》詩,嘿嘿嘿…”
範清婉感到吳教授的嘿嘿聲,似乎有所暗示,意味深長。
“哈哈哈…講啊,講啊,好像有點離題了,還是回到剛才講的。我們學校老師,将範仲淹的這首詩與李涉的那首詩進行了比對,認為:範仲淹詩中的‘謝家風雅’與李涉詩中的‘謝家…風流’,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而‘莫言神物在南州’這一句,與李涉詩中的‘畫得青山寄楚囚’,所叙的似乎也是同一事物。不僅如此,兩首詩中對環境的描述也非常接近,皆是指一個靠海又适宜歸隐的南方地方。而這個地方,應該在謝靈運畫過的一張山水地圖中有标注。你們倆還記得嗎?昨天在華陽觀,楊之江舅舅說,古時候,在圌山就可以看到大海。事實上,也确實如此,相關曆史文獻也有清晰記載。唐宋時期,南州,指的就是鎮江這一帶,而鎮江這裡,當時就在大海邊。關于詩中所謂的‘神物’,我們學校老師認為,就是那失落千年的秦傳玉玺。哈哈哈…”
“我的乖乖!就是那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傳國玉玺?”,楊之江驚呼到,
“是的,李涉在流放江南期間,曾經到處尋訪過,但最終未能如願,其後,他的後代子孫又循著他的足迹,陸續來到過鎮江等地,比如,李涉的兒子李叔橫,孫子李俌,也就是李商隐的曾祖和祖父,都曾來過江南這一帶尋找過。他們都很有才華,很年輕就中了進士,但可惜的是,壽命都很短,都沒有活過三十歲。再到後來,李商隐的父親李嗣,也來到鎮江,并在這裡生活了七八年,一直到死。李商隐本人兩歲多,就随父母一起來到了鎮江,在這裡生活到十歲時他父親去世,才回到洛陽老家,後來成年之後,又來過江南,并特地造訪過茅山等地,可惜的是,他也隻活了45歲,我們學校老師認為,他們家族似乎陷入了傳國玉玺的符咒之中…哈哈哈…”
“符咒?”
“其實,在史學界有這麼一個說法,就是講秦始皇當年将和氏璧篆刻成傳國玉玺時,在裡面下了一道符咒,就是要讓搶奪他江山的後世帝王,一個個為之神魂颠倒,喪心病狂,最後都不得好死。第一個也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漢末年的王莽。”
“王莽篡漢”,範清婉小聲說到,
“王莽這個人,在稱帝前,深受百姓歡迎,被稱之為‘周公在世’,稱帝後,其實施的‘托古改革’,也很得民心,并且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巨大。他不僅恢複了上古時期的井田制度,将天下土地均分給百姓,而且禁止了奴隸的買賣,将酒鹽鐵等收歸國有,嚴懲貪官污吏,民國初年的知名學者胡适,稱其為‘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哈哈哈…可是,最後卻慘死在街市上,在位還不到十五年,有些後世學者研究後認為,其悲慘的結局,皆是因為傳國玉玺的符咒所緻。當年,他從他姑姑,也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後王政君手中,奪得的傳國玉玺,卻被摔碎了一個邊角,這就注定了他最後的下場會十分悲慘”
響午時分,三人來到了招隐寺。
吳影教授站在牌坊下,看到上面布滿青苔綠泥,不禁感歎到:“‘招隐山,京江古谷,逸客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