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翠蘭隻遠遠地行了個禮,沒走近去。
她小聲湊在姚姜耳邊:“嫂嫂,二位叔父不理會我們,我也不去讓他們讨厭我。”
劉昭山和陳泉将鄉鄰們分了組,帶着農具的幾名鄉鄰直接下田收割。
他們對姚姜笑:“姚小娘子,平日你辛苦了,鄉鄰們想幫你收割完畢過稱,便讓他們做吧。”
姚姜還沒說話,杜翠蘭便對着鄉鄰們行了個禮:“那就有勞各位了。”
三畝田地同時收割,鄉鄰都動作快捷,有的割稻有的綁束,還有的已經裝擔要送往胡村正家中去過秤。
到了胡村正家院内,胡村正指揮着鄉鄰将每束稻穗都仔細秤重。
最終,姚姜家的三畝地共收稻杆稻穗三千六百六十七斤。
姚姜在心中算計了片刻:“現下稻杆剛割下與稻穗同重,因此除卻稻杆該得糙米一千八百三十斤。糙米曬幹燥脫殼後,會失去四成重量,因此最終收成為一千零五十斤以上。這樣算來,每畝田地收得三百五十斤。”
農人最為關心的便是收獲,時時算計的便是能收多少米糧,看了今日的收成又聽了姚姜的話,都知她所言實在,都交頭接耳。
姚姜微笑:“辛苦一年,總想多些收獲,明年各位鄉鄰若想多收些,便也種良種稻秧吧。”
鄉鄰幫姚姜把新稻送回家,姚姜在後院空場将新稻攤開晾曬。
忽然有人敲門,杜翠蘭跑去拉開門,門外立着位年近五十的男子,身着長衣頭頂方巾,面目卻甚是陌生,不是本村鄉鄰。
他對着杜翠蘭溫和一笑:“這位是杜小娘子麼?我姓肖,是下河村人,前來拜訪姚小娘子。”
姚姜來到正屋,姓肖的男子起身拱手:“姚小娘子,我們又見面了。”
姚姜還了個禮:“請恕我眼拙,不知我于何處見過先生?還請先生提點。”
男子拈着胡須:“姚小娘子,我是下河村村正,半年前我村中鄉鄰與貴村的蔡姓鄉鄰争架,可還記得麼?”
姚姜想來了,他說的是從前蔡田家與高家為了賣豬争打。
那是她初次見到鄉鄰打架,驚訝之極,記憶深刻!
“二村的鄉鄰為了你争打,可把我與胡村正急壞了。”肖村正笑着:“幸而我們來得快,沒打出重傷,亦未傷及人命。”
杜翠蘭送了茶來,肖村正微笑着:“姚小娘子,你培育良種稻培植良種蔬菜,下河村早便人盡皆知。今日收割,我村中來了不少鄉鄰觀看。我看着收成好,很是歡喜,不知明年我家可能也種你這良種稻?”
送上門的良種推廣機會,姚姜焉能錯過。
因見肖村正與胡村正年紀差不多,姚姜微笑回答:“肖伯伯,良種本就該讓鄉鄰都能栽種。隻是栽種之前,我得去看下河村看一看知曉下河村田地的情形,明年育秧時,我幫助着備下良種。”
肖村正大喜:“我家的田地于八月十八日收割,請你那日到我村中去作客,順便在我家中住上兩日。我家也種得有新鮮瓜果蔬菜,雖沒你的良種菜蔬好,但勝在新鮮,也請你嘗一嘗。”
這日姚姜家中來人絡繹不絕,來人有各村的村正裡正,還有各村鄉鄰、左近的莊頭……
都是來看良種稻米的,将她家的破門檻都踏扁了些許。
姚姜送走了幾撥人已疲于應付,再有人來便請他們往胡村正家中去。
但清靜了片刻,便又有人敲門。
這回來的是王莊頭,他微笑着問開門的杜翠蘭:“我能見姚娘子麼?”
姚姜知曉王莊頭的來意:“王莊頭請進正屋說話。”
王莊頭将手中提着的紙包交給杜翠蘭,笑着步入院中:“姚娘子家豐收,我來沾些喜氣。”
在正屋内坐下,杜翠蘭已送來茶水,王莊頭端起茶盞看了看湯色,嗅着茶香:“這是今年的新茶,姚娘子嘗嘗。”
新茶茶香沁人心脾,姚姜嘗了嘗,入口回甘,對王莊頭道謝:“多謝莊頭的好茶,果真好。”
王莊頭:“上回我與姚娘子說過的事,不知思慮得如何了?”
姚姜端着茶盞想了片刻:“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王莊頭:“請你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