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他就通過另外的途徑進入國子監,去了之後,他們同為國子監學生,他總會找到其他方法或其他人投靠。他就不信,這李屏在國子監也能一手遮天?
天下有兩種日子過得特别快,有種一睜眼,天亮了,再一閉眼,天就黑了的感覺。
一種就是放假在家,就一個字,爽!一種就是苦逼的007,十二萬分忙碌。兩種狀況卻都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個小時!
葉林現在就屬于後一種。背誦,理解,做題,無限次循環。
南宋有學者鄭畊老做過統計,四書五經各本書的字數,短的幾千字,長的幾萬字。加上類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書對其做的注解,要全文背誦并且能默寫的超過了五十萬字。1
萬幸的是葉林的原身十多年苦讀,這些書基本已經都背過數遍,也理解的透徹,不然也不能一路順利通過童試、歲試、科試,以及平日裡府學當中大大小小的考試,成為廪生。
本來已經将這些内容背的學的八九不離十,加上葉林的金手指,記憶加強,就隻需要一一對照,像是抹去玻璃上薄薄的霧氣,視線逐漸變得清晰。
腦海中的書籍,首先是具象化成了一本本的書,安放在書架上,再就是加上了自動檢索系統,隻要一個念頭,就可以一秒鐘展示所有相關内容。
最後,就是輸出,将所有的知識,觀點,數據,都像是呼吸一般,自然的融合到題目的解答中,就成了。
第一步最是容易,沒幾天,葉林就像唐代張巡那樣,可以将書倒背如流。不過那張巡背的是漢書,而葉林則似科考相關所有的内容。
目前全冊四書五經,及各位大家對其注解都已在他腦海中的圖書館存了檔。
第二步稍微難一些,但多謝時空劍帶來的記憶加強,和葉林本身碼農對于數據檢索系統的理解(這裡度娘模式幫了大忙),很快就完成了。
最後這個實際應用,往往是最大的難點。很多人隻會照搬書上的話語,不會靈活使用。
作為在現代經曆了無數次考試的人來說,葉林自有他一套方法,他是屬于理解類型的學生,本身并不擅長記憶,但他特别會運用思維導圖,邏輯推理等能力來去應付考試。
每當考試之前,葉林會把模考題買來幾十套,将各類題型總結成冊,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但凡攻克一個題型,基本這類他就能做到八九不離十了。
原以為到了清朝不會有模拟題這種東西,誰知他在書案上竟然翻到兩套,于是葉林當日和趙獵戶去書局時,除了《鄉試闱墨》和《會試闱墨》,也将每年推出的模拟題買來,用了三天時間将這些全部背下。
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學會将四書五經當中的任何一句拆解出來,解釋的意思,結合治國觀點,做一篇文章,這時就體現出,八股文也有其優勢所在了。
第一場的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組成。2
對于葉林這種臨時抱佛腳的人來說,掌握了其基本規定與格式要求,也就了解了每一段要寫些什麼樣的内容,大概要寫多少字?
哪一段是拆解題目,引入自己的論點?
哪一段是叙述中心思想?
哪一段是舉例論證,該怎麼引用?
這些都規定的明明白白。
葉林需要做的隻是先将白話文在腦中寫出來,然後按照每段意思在記憶當中尋找合适的古文表達,把它套用在各個段落當中,最後再潤色一番也就差不多了。
鄉試二場,是考論、判、诏、诰等,就是寫議論文及拟公文。這個就更簡單了,基本上就是格式做好,内容不太重要。若是以後當了官,這考就是行政公文的書寫。不過屆時這些事務自然有書吏代勞,當官的隻要把住不出錯就行了。
第三場是經、史、時、務、策,五道。就是根據題目發表一下對現實政治、經濟、軍事、農業等事務問題的看法。這内容還是在如果能進入會試、殿試,策論時比較重要,現在嘛,葉林打算就寫點中庸的看法就行了。
主要看的是第一場的八股文做的如何,後面兩場為次要。3
還好現在不是乾隆年間,否則還得在考五言八韻律詩一首,這做詩嘛,葉林就真是束手無策了。他還不想做個文抄公呢。
時間如流水,越是握的緊,流逝的越快,幾天後就是鄉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