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時至初冬,但山間小路依舊草木茂盛,路邊雜草叢生,盡是些甯凝叫不出名字的野草,一些後世常見的野菜是一株也沒見到,不知是被村民采完了,還是此處的植物種類與後世不同?
一路上沒遇到什麼有用的東西,甯凝難免有些失望。其他大娘們反而習以為常,好些人本來進山就是撿樹枝當柴火的,此時也四散開來,各自撿拾。
甯凝順着小路繼續向前,漸漸将其他人甩在了身後。
再往裡走,她發現了一大片毛竹林,輕輕踩了踩毛竹周圍的土壤,腳感松軟,有些地方甚至有裂痕。
甯凝不敢相信自己的運氣竟然會這麼好,她先看了看毛竹葉朝向哪邊,然後在土中淺挖一下,果然看到了棕黃色的壯鞭,她忍住心跳,用鋤頭小心翼翼沿着鞭翻土,一點一點慢慢松土,終于挖出了一隻新鮮的冬筍。
小心翼翼地放進背簍裡,甯凝又在附近一連挖出了十多個,不知是這裡村民不認識冬筍還是怎麼的,偌大一片毛竹林,竟然無人采摘?
這冬筍好好處理後,可以存放四十天以上,她正愁寒冬将至,家中沒有新鮮時蔬作為儲備,有了冬筍,這個冬天的口糧就不用愁了!
她又挖了幾顆,眼見背簍裡放不下,這才停了下來。挖好後的筍坑她也好好地用土掩上,這東西隻要不破壞根部,就還可以繼續長。
背起背簍,甯凝繼續向前走去,竟然又發現了幾株食茱萸,這下真的是天大的驚喜,要知道,這食茱萸又叫椿葉花椒,在辣椒引進中國以前,主要的辣味調味品就是靠它。
不過好像這裡的百姓還沒發現食茱萸的用法?這紮堆的食茱萸根本無人采摘,她在鎮上也根本沒見過辣口的吃食。
這食茱萸一般長在野外,外号叫做“鳥不踏”,因為枝幹上布滿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栖息,也怪不得村民們沒有發現它的妙用。
甯凝依舊小心翼翼,避開尖刺,将這食茱萸采了很多放進背簍内。
身後趙大娘已經在招呼了:“蕭家娘子,快回來吧,再往裡就是深處了,恐有危險。”
甯凝一邊答應一邊往回走,今天的收獲已經很豐富了,她心情極好,與趙大娘彙合後,更是攀談了起來:“大娘家是在村口的趙家雜貨鋪嗎?”
趙家大娘手中抱着柴火,笑眯眯地回答:“是的,小本買賣,也賺不了幾個錢。”
甯凝心思一動,沉吟片刻後問道:“那大娘家平日裡賣一些米糧嗎?可有黃豆?”
“這個自然有。”
甯凝心下一喜,現如今豆腐生意漸漸走上正軌,對于黃豆的需求量極大,若是每日都在鎮上買,靠她和蕭母兩個女人擡回村子,也實在有些辛苦,不若直接在村裡的雜貨鋪進貨,讓趙大娘家裡人按時送來家中,應當可以節省不少力氣。
想到這裡,她就小聲将自己的打算說了。
趙大娘沒想到這蕭娘子張口就是百八十斤的大訂單,一聽之下難免面露愕然,不過仔細想想也确實是兩家都得利的買賣,也就小聲答應先回去和當家的商量一下。
那宋大娘見到二人嘀嘀咕咕,隐約捕捉到黃豆二字,早就心思浮動。宋大娘的兒子宋大強是村裡鎮上出了名的閑漢,每日不務正業,最喜歡在各處瞎晃蕩。
甯凝帶着蕭家母子在鎮上賣豆花的事兒,她這兩天也聽兒子說了,據說生意還挺紅火,心中早就冒起了酸水,此刻又聽到甯凝提起黃豆,心想定然是和生意有關,幹脆大聲問道:“蕭家小娘子,聽說你現在每日都去鎮上做生意呢?是賣什麼呀?”
其他幾位大嬸也回身望向甯凝,村子裡統共就百十口人家,壓根兒不藏事兒,甯凝賣豆花的事其實她們早就聽說了,隻是與甯凝不相熟,一直沒好意思開口。
甯凝倒也不遮掩,大大方方地說:“賣豆腐呀。”
大嬸們交換了一個震驚的眼神,悄聲議論:“竟然真是豆腐?”“那東西竟然可以當吃食賣?”
宋大娘繼續追問:“我聽說買的人可不少呢!這豆腐不是酸澀的嗎?我咋瞧着那些鎮上的人還挺愛吃?”
這打探的意味可就太明顯了,旁邊幾位大嬸也支起耳朵在聽。
也别怪村民們驚奇,這年頭,來錢的渠道太少了,農民們更是隻知土裡刨食,頂多就是将家中吃剩下的米糧,又或者是攢下的雞蛋拿去鎮上,也換不來幾個錢。
甯凝笑嘻嘻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前些天試着做了一些,感覺還行,就想着拿去賣,畢竟我們家既沒有米糧存儲,也沒有田地,不趕緊想法子換些銀錢,怎麼把錢還給宋大娘您呢?”
衆人這才想起蕭家的情況,背着外債不說,也不像村裡其他家有田産,可不得想法子賺錢嗎?豆腐誰不知道啊?那東西怎麼可好吃,估計也掙不來幾個錢,但是對蕭家來講也算是個來源。
因而也就沒人不再多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