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同學們紛紛圍着看紙箱裡的兩隻粉嫩小豬崽,耳朵短短胖乎乎的,使勁擡頭發出哼哧的聲音。
夏天青單手撐着腮,“有點可愛。”一隻豬崽跳出紙箱貼到夏天青臉上,就在大家都在驚呼時,身後傳來一個笑意,“招小動物喜歡的話,說明同學天生磁場好哦。”
同學們轉頭一看,是位短發老師,眉毛微微上揚,帶着爽朗的笑容,是第一眼記不清的長相,但目光卻炯炯有神,光彩奪目,讓人無法忽視。
同學們這才反應過來上課鈴響過了,回到了座位上。
老師回到講台,開口說道“我叫水悠然,負責教大家生物,大家可以叫我悠然老師。”
又輕輕笑了笑,“當然叫水老師也可以,但路上老師不一定回頭。”
“剛老師說,一個人磁場好,是說這個人溫和不危險,因為嬰兒和小動物弱小,本能對危險直覺敏銳,所以招它們喜歡,說明感受安全。”
“我跟幾位老師聊過,也看了同學們的夢想,有點意外,同學們難道不想當科學家嗎?科學可以知道問題在哪,可以解決問題。”
“開課前,先跟大家聊會生物學,留個印象。”
随即在黑闆上寫下:達爾文——物種起源,孟德爾——遺傳定律。
“聊聊兩位生物學的泰鬥,達爾文花了27年寫了《物種起源》,孟德爾種了8年豌豆找出了遺傳學定律,所以同學們做事不要心急,幹大事的都很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嘛。”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就是想回答,生物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而孟德爾的遺傳學定律,比如回答,AB型血的人一般生不出o型血的孩子。”
“這兩個人同處一個時代,理念和而不同,差一點相遇,所以說,交錯得很微妙,遺憾也是一種美麗。”
老師在黑闆上圈出了“物種起源”,接着說道,“這本書,說了什麼呢。”
“我們都聽過’自然選擇,适者生存‘,但許多人對這個詞理解得并不十分準确。”
“所以老師想給同學們好好解釋,希望同學們能有一個客觀中立的正統科學思想。”
“首先,達爾文認為,生物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好比同一顆種子,生長成了生命之樹,不同枝幹代表不同生物。後來人們發現了這個共同祖先,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取名叫LUCA。”
“然後關于自然選擇,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會引起生物體生存條件變化,生物體發生有利變異,能保存且适應就能生存,反之淘汰。自然選擇過程大多非常緩慢。”
“适者生存,适者指的是能存活和繁衍。為什麼是存活和繁衍?”
“因為達爾文在解釋自然選擇時,被一隻孔雀逼瘋了,雄孔雀的漂亮尾巴除了好看一點用沒有,被天敵發現還是個累贅,明顯不利于孔雀生存,但它就是不退化。所以後來達爾文加了性選擇,為了吸引雌性繁衍後代,當生物作死有助于繁殖,生物是會選擇作死的。”
“你們會發現生物在生存和繁衍這兩點上,有高度一緻的默契和固執。”
“接着,達爾文提到了“生長補償法則”,類似于你們物理老師所說的“代償遞減”,生物為了在某處消費,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節約,有取有舍,不能既要又要。物種一代比一代弱,想生存就要找到新的替代能力,就像人類感受力和學習力越強是為了彌補自然生存能力缺失的,我們不再像動物一樣直接吃生肉生菜,不能赤身在寒冬之中,隻能在上層的精神力不斷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