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他你的想法?”姜時月問。
她觀裴墨陽其人,覺得他至少是和朝中那些奸臣佞相不是同路人。
楊正卿看向姜時月:“看來你對他的人品很有信心?”
看他語氣裡透着不善,姜時月輕哼一聲:“我這不是看你被誤會了嘛!”
楊正卿臉色稍霁,道:“被誰誤會,裴墨陽?”
“此事多一個人明白内情就多一分風險,裴墨陽……我還不放在眼裡。”
姜時月:……
得,在您眼裡,他裴墨陽就是個錢袋子工具人。
三天後,裴墨陽想是終于死心并妥協,着人過來取寺廟圖紙,以及商談具體所需的錢物問題。
姜時月早在畫圖紙的時候就做了好幾個備份,聞訊二話不說就給了他三份。
“多給您兩份,以備不時之需。”姜時月笑眯眯地遞上圖紙。
來取圖的管事以為要等着現場臨摹,沒想到她一給就是三份,他不由得看了她兩眼,在心裡記下了這個略顯英氣的女管事。
裴國公府比裴墨陽本人辦事更幹脆,又三天,裴國公就運了好幾個大箱子到裴墨陽處,對外宣稱是給裴墨陽帶的日常用品之類。
當天下午,楊正卿帶着一隊人就下山了。
錢來了,當然要去迎一迎。
**
寺廟的建築于五日後正式開工。
開工之前,楊正卿除了在相鄰幾個城鎮采購建築材料,同時還廣招勞工。
裴墨陽對此十分不贊同,他道:“你帶來的軍隊有上千人,還要另外招人?”
他沒說出口的是:你這是想方設法中飽私囊吧!
楊正卿早知他會反對,不急不緩地回道:“難道你不知道我已經請旨讓大部軍隊回京?”稍加打聽就能知道,他留在這裡的軍隊不足百人。
一方面是為了減少開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輕皇帝對他的猜忌。
上千人的軍隊雖不是很多,但不大不小也是一股勢力了,僅僅為了修築寺廟,就長久地在外安營紮寨,他不信皇帝不忐忑。
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建築寺廟的人少了,便可以用民工。這邊有大量吃不上飯的難民,如果将他們招來做工,既能讓寺廟盡快完工,也能讓難民吃飽飯、甚至因此有了經濟來源,再加上此地适合安家農耕,在此安家立業也就變得順其自然。
姜時月對楊正卿能想到這個方法,表示十分佩服。
她忽然記起前世學曆史的時候有過類似的例子,還因此創了個成語。
啊對,叫做“以工代赈”。
楊正卿貌似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他覺得這個詞用得極妙。
而正是經過這次建廟,他對姜時月出自世家大族這件事深信不疑了。
雖然姜時月一開始沒有明說“以工代赈”這件事,但他認為她那時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從先頭的以工代赈,再到圖紙上那大片的民房,難民從生計到住房都被安排地妥妥的!
他從來沒有哪一刻如此佩服過一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