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梅任行從鋪蓋旁拿出一本《故事新編》:“每回都是我給你講故事,這回你給我講吧。”
皎皎翻開目錄:“你想聽哪一篇?”
梅任行看了下,指了指《非攻》:“就這篇吧。”
皎皎于是念了起來:“子夏的徒弟公孫高來找墨子,已經好幾回了,總是不在家,見不着。大約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罷,這才恰巧在門口遇見,因為公孫高剛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來。他們一同走進屋子裡。公孫高辭讓了一通之後,眼睛看着席子的破洞,和氣的問道:‘先生是主張非戰的?’‘不錯!’墨子說。‘那麼,君子就不鬥麼?’‘是的!’墨子說。‘豬狗尚且要鬥,何況人……’‘唉唉,你們儒者,說話稱着堯舜,做事卻要學豬狗,可憐,可憐!’”
梅任行道:“怎麼不讀了?”
皎皎于是接着讀下去:“墨子說着,站了起來,匆匆的跑到廚下去了,一面說:‘你不懂我的意思……’他穿過廚下,到得後門外的井邊,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來,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園角上叫了起來道:‘阿廉!你怎麼回來了?’阿廉也已經看見,正在跑過來,一到面前,就規規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聲‘先生’,于是略有些氣憤似的接着說:‘我不幹了。他們言行不一緻。說定給我一千盆粟米的,卻隻給了我五百盆。我隻得走了。’‘如果給你一千多盆,你走麼?’‘不。’阿廉答。‘那麼,就并非因為他們言行不一緻,倒是因為少了呀!’墨子一面說,一面又跑進廚房裡,叫道:‘耕柱子!給我和起玉米粉來!’耕柱子恰恰從堂屋裡走到,是一個很精神的青年。‘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幹糧罷?’他問。‘對咧。’墨子說,‘公孫高走了罷?’‘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氣,說我們兼愛無父,像禽獸一樣。”墨子也笑了一笑。”
梅任行一面聽她讀,一面避着背上淤腫的地方躺下。
皎皎一直讀到了最後:“墨子在歸途上,是走得較慢了,一則力乏,二則腳痛,三則幹糧已經吃完,難免覺得肚子餓,四則事情已經辦妥,不像來時的匆忙。然而比來時更晦氣: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檢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國隊,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然後看起了注釋。
梅任行也起身看了一眼:“我們是學過《公輸》這一篇,不過隻是到楚王說他不攻打宋國就結束了,《墨子》原文裡的确有這句‘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納也’,不是作者的杜撰。怎麼,是不是覺得很諷刺?”
皎皎道:“宋國未必知道墨子為他們做了什麼,天雨不納也很正常。就算知道也沒有什麼關系,君子為實不為名,事情解決了便好,墨子想要的本來也不是别人的感激。更何況臨人以德,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梅任行躺回去:“再讀一篇吧。我想聽《采薇》。”
皎皎猶豫:“要不我們先把藥上了?”
梅任行拿被子把自己蒙了起來:“我不上。”
皎皎想着藥已經喝了,燒應該很快便能退下,傷藥倒也不着急上,還是哄着他睡下多休息一會兒為好,于是翻到《采薇》一篇,讀了起來,梅任行也便露出頭來聽她講。在讀完“約摸有烙十張餅的時候”、“約有烙三百五十二張大餅的工夫”、“大約過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張大餅的工夫”之後,梅任行終于睡着了。皎皎給他掖好被子,自己看了下去,到中午時,已經将八篇全都看完了。
顧生寒從房間裡走出,俯下身來,摸了摸梅任行的額頭。
梅任行睜開眼,一把将他的手打掉:“退燒了,不勞你費心。”
顧生寒無奈:“你到底要怎樣?”
梅任行道:“不怎麼樣。想讓你滾而已。”
顧生寒頓了頓:“你有什麼想吃的嗎?”
梅任行故意道:“我心情不好,想喝酒。你許嗎?不許就别廢話了。”
顧生寒歎了口氣:“皎皎,去打點酒來,要最淡的那種。”
梅任行道:“多買點,直接買一壺,不要散裝的。”
待皎皎走遠,顧生寒按住梅任行,給他解開上衣:“我知道,你不上藥是怕她看了心疼。你放心,我不會心疼,最适合上藥了。你若再鬧脾氣,我可真就要惱了。”然而當看到他背上的傷時,心終究還是痛了一下——僵痕雖然消退了一些,但腫脹已經連成一片,整個後背都變成了暗紫色,紫色的外圍則是一圈紅色的線,許是側躺久了,瘀血向一側略有偏移,離開的地方則是變成了暗黃色。
梅任行道:“你看夠了沒有?怪冷的。”
顧生寒于是給他上起了藥:“你若覺得委屈,我以後再也不管你便是了。但皎皎尚且年幼,你該引她走正途才是。怎麼反而引着她去看那些書呢?”
梅任行攬了攬枕頭:“你們儒者,說話稱着堯舜,做事卻要學——啊!我說錯了嗎?你要是正人君子,為什麼去翻她的東西?”
顧生寒的手頓了頓:“她就放在桌子上。”
梅任行道:“你既然看見了,為什麼不再多翻翻?你知道她在其它字帖上标出來的都是些什麼句子嗎?我給你念念啊——”
顧生寒用木闆又刮了一些藥出來:“所以你也翻了她的東西,不是嗎?”
梅任行道:“她那裡隻有些書本、功課、字帖、日程之類的。每次問她,她都說随便看,隻要把手洗幹淨,别弄髒弄亂就好。要是日記,我怎麼敢亂翻?但是你又沒問過她,你就随便動她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