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偏藝考、文偏高考、理科班之間的比例大約為11:1:3。
顧名思義,文偏藝考班就是走藝考路線的學生,而文偏高考班和理科班就是走高考路線的學生,前者藝術課程會比較多,可以說是主科之一,後者藝術課程較少,主要起一個藝術熏陶、培養氣質的作用。
之所以如此設置,是因為博青是一所偏藝術類的學校,大多數學生走的是藝考路線,隻有少部分學生是走高考路線。
而理科課程相對較為複雜和繁重,為了讓藝考生能夠專注于藝術類課程,以實現更好的成績和發展,所以他們限制藝考生必須選擇文科。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文高班和理科班的,要麼是那些免費考進來的學霸,要麼是那些經過一年的學習,發現自己文化課學得比藝術課要好的學生,總體來說,大家的成績都很不錯。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方見墨這種文化課和藝術課都不行的。
話說高一了解分科意向時,方見墨當時的班主任看到他不自量力地選了理科班,還好心地勸他選文藝班,說他藝術課學得比文化課好。
聽到她這麼說,方見墨驚喜地問:“老師,真的嗎?我藝術課真的學得比較好嗎?”
作為一個教文化課的老師,班主任對他的文化課成績印象比較深刻,藝術課成績則比較模糊,有點想不起來是什麼水平了。
但她心想,對他們這種有錢人家的小孩來說,藝術都是從小學起的,再差能差到哪去。
于是她肯定地點了點頭。
方見墨很開心,當場表示要給她演奏一曲。
這時候的她還不知道自己即将要面臨的是什麼。
方見墨藝術課學的是小提琴,但一直以來用的都是教室裡的公共琴,并沒有準備自己的私人專屬琴,于是現場朝别人借一把。
那人跟他關系不錯,當下就伸手去拿琴,但是遞琴的過程中,看了看方見墨,又看了看班主任,滿臉欲言又止。
班主任不是很能理解他,說他不願意借琴吧,他遞琴的動作又很幹脆,不像不想借的樣子,說他願意吧,他又滿臉猶豫。
直到她看到方見墨持着一把看着就很高檔的小提琴,滿臉陶醉地拉出鋸木頭一般的琴聲時,她才恍然大悟。
可惜為時已晚,不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隻能任由噪音折磨自己的神經。
隻是面色呆滞,三魂去了兩魂。
不隻她,在場所有的人都飽受摧殘。
借琴的學生看向窗外,神情無奈,似乎在說,知道我為什麼猶豫了吧。
其餘聽衆則眉頭緊皺,快要懷疑人生。
等方見墨一曲終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方見墨本人卻毫無自知之明,拉成這樣,竟然還好意思期待地看着班主任求誇獎。
然而,魂魄剛歸位的班主任瞅了瞅他,不吱聲。
不想說一些違心的贊語,但又不忍心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那樣太過傷人。
但方見墨不依不撓,仍然期待地看着她,似乎不得到評價不罷休的樣子。
沒辦法,最後,她隻能當着現場所有學生的面,被這銷魂琴聲摧殘得臉色發青的學生的面,昧着良心說:好!
拉得很好聽!
隻是從此歇了勸方見墨去文藝班的心。
算了,他愛去哪去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