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伶夢沒再搭話,默默轉身出門。
昭妹望着她的背影滿臉疑惑:“好端端的跑出去做什麼?”
“還能做什麼,上茅廁呗。”
她洗手回來,翻出家裡僅剩的青菜、粉條和一把芫荽,在竈台前忙開了。
鐵鍋裡的油熱得滋滋響,幹辣椒一放進去,嗆人的香氣立刻漫開來。
不多時,一碗紅亮的麻辣燙端上了桌。
說是麻辣燙,其實是幹拌的,湯少料足,辣子油裹着素菜冒熱氣。
“家裡食材不夠,帶湯煮味道太淡,幹拌着吃才香。”
秦伶夢用筷子攪勻,紅油順着筷頭滴進碗裡,把芫荽襯得更綠了。
昭妹盯着碗裡直咽口水,剛要動筷卻又縮手:“妹啊,你方才做菜時我沒瞧仔細,沒學會咋做,不敢随便吃,怕辜負你這手藝。”
“先嘗味道,步驟簡單得很,這還是我簡化過的。”
“還有複雜的做法?”
昭妹眼睛瞪得溜圓。
秦伶夢夾了口菜,眉頭輕輕皺起:“要是有火鍋底料就好了,現在吃着總覺得差點意思。”
她順口說着,沒注意到昭妹突然來了興趣。
“火鍋底料是啥?”
他邊吃邊問。
“就是大蒜、花椒、幹辣椒……還有牛油一起炒的料。”
“噓!”
昭妹猛地捂住她的嘴,指尖蹭到她嘴上的油漬也顧不上擦,壓低聲音往門窗外掃了眼:“你剛當上差,官服都沒穿熱乎呢,這話要叫人聽見,能惹禍!”
秦伶夢被捂得發出“嗚嗚”聲,忽然反應過來:“是因為牛油?”
昭妹忙點頭,松開手又往她碗裡夾了筷子菜:“記住了,咱家用的是豬油,隻有豬油,香着呢!!吃飯,吃飯。”
陶碗在木桌上燙出個圓印,辣子香混着芫荽味飄起來。
昭妹筷子尖剛碰到粉條,忽然頓住擡眼:“不對啊,咱家常吃的不過是疙瘩湯、腌菜餅,你打哪兒學來這紅通通的新鮮做法?”
秦伶夢咬着筷子頭轉了兩圈,眼尾瞥見窗台上曬的幹辣椒,含糊道:“夢裡見着的,就夢見有人在鍋裡炒辣子,咕嘟咕嘟冒香氣,醒來就試着做了。”
她指尖飛快往昭妹碗裡夾了坨煮軟的粉條,紅油順着碗沿滑下去,在木桌上洇出個淺紅印子。
“快嘗快嘗,這粉煮得剛好!還有嚼勁,沾滿了辣油才夠味。”
“夢見的?”
昭妹盯着她指尖沾的紅油,忽然笑出聲,筷子敲了敲碗沿:“行,算你有福氣,連夢都教你做菜。”
他夾起粉條送進嘴,辣意竄上舌尖時猛地吸氣,卻又忍不住再夾一筷子。
“你方才說步驟簡單?那等會兒我在洗碗時,得把炒辣子的法子念叨清楚。咱兄妹倆,總得有個人把這‘夢中學問’記下來不是?”
竈膛裡的餘火還在跳,映着秦伶夢耳尖微微發紅。
她慌忙低頭扒拉碗裡的菜,卻在昭妹低頭吹涼粉條時,心裡樂滋滋的。
秦伶夢指尖摩挲着碗沿,這碗麻辣燙的滋味,原是從前在巷口小攤上偷嘗過的。
熱油潑辣子的“滋啦”聲,混着攤主阿姨的吆喝,此刻在記憶裡晃蕩,倒比眼前的竈火更清晰些。
她沒敢說,那些關于“現代”的碎片,和被家暴的畫面,總在午夜夢回時鑽出來,像碗裡沒撈淨的辣椒籽,硌得人心慌。
次日的六部大堂像口積灰的老鐘,案上文書堆得比官服腰帶展開還高。
秦伶夢盯着眼前泛黃的卷宗,指尖劃過“鹽鐵稅則”四個字,忽然想起昭妹昨天說的“豬油換牛油”。
原來這朝堂規矩,倒和做菜似的,稍錯一味便要惹禍。
“新來的,把這些核紅。”
青衫女官甩來一摞簿子,硯台裡的墨汁濺在她袖口。
秦伶夢剛要開口問“核紅為何”,卻見對方已扭着腰走開,耳墜子在窗棂光影裡晃成個模糊的圈。
她低頭翻弄卷宗,忽然發現每本扉頁都用朱筆标着古怪符号,像辣椒,又像秤杆,倒比現實見過的二維碼還難懂。
“狀元娘子連紅筆用法和規矩都不知?”
女官的嗤笑從身後飄來。
秦伶夢捏着筆杆頓了頓,規矩這東西,大約和做菜一樣,總得碰幾次燙手的鍋沿才學得會。
她忽然擡頭笑了笑,筆尖在紙上落下個歪斜的朱批:“此數與上月漕運賬冊不符,煩請前輩指正。還有這位大人,陛下把我分六部,難道不是我不懂規矩,好讓你們教我嗎?”
女官的臉色刷的綠了,嘴唇張合間卻隻憋出句“你……”便要甩袖而去。
秦伶夢一把拉住女官的衣袖:“大人,你現在有空批評我,不如教教我?”
“走開!我忙得很!”
秦伶夢盯着她的背影,好在自從這事之後,今日倒是沒有人再把自己的工作硬塞給她。
暮色漫進窗時,系統送的木推車正停在院子裡。
昭妹摸着車沿打磨光滑的木紋,指尖在“幹拌麻辣燙”的烙字上停住:“這木料,怕得花半貫錢吧?”
“哥你看,這輪子能轉三圈不卡頓。”
她推着車在青石闆上走了兩圈,木軸發出輕響,驚飛了牆頭上的麻雀。
“明兒咱去西市賣麻辣燙,用這車載鍋碗。”
昭妹忽然抓住她的手,觸到她掌心新磨的繭子。
那是握了一天毛筆才會有的痕迹。
“你哪來的錢買這個?”
昭妹盯着嶄新的木推車,指尖敲了敲車沿光滑的木紋。
秦伶夢指尖絞着官服下擺,耳尖紅了一片:“是、是六部裡的同僚送的,她們說新人初來乍到……”
話沒說完就慌忙擺手:“哥你别擔心,都是正經人情往來,我沒占人便宜!”
昭妹看着她結巴的模樣,忽然笑了。
小丫頭片子打小就不會撒謊,眼皮子亂眨的樣子和偷喝糖罐子裡的蜜時一模一樣。
他沒再追問,隻伸手拍了拍車鬥裡疊得整齊的油布包袱:“木料紮實,明兒拉鍋碗瓢盆穩當。”
頓了頓又補上一句:“當官的手腕子細,哪懂咱老百姓過日子要啥,這推車比十兩銀子都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