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過辰正,膳房的人又忙了來,欲要起午膳。若是平民百姓之家,離晌間尚近兩個時辰,自不會此時便備下。而袁府雖不是世家勳貴,也素不以奢華為調,卻也是高門之戶,服膳之上自是少不了要比平常人家講究。單是每日要做的羹湯,采、洗、切、煨便要足足耗上一個時辰。是以每日早膳歇了未有多時,廚房裡的下人們便又忙活了上。
白蘋(pín)院的室内一片幽靜,窗台上凝結的夜霜尚未拭去,襯着冬日丹羲的薄薄日光,透過墨染翠竹扇面屏風的镂紋,在地面上落下錯落的光影。
錦箨(tuò)的視線無意落在屏風上,但很快又移了開。這座竹畫的屏風已用了多年,但因公子愛惜,潔然仍若初成之狀。然而眼下她并無心思再想,記着公子所囑之事,行了安便一一禀了來。
“依你所看,幕後之人可是她?”說者的眉心不自覺攏緊。但他很快意識到,舉起茶盞輕啜,緩了神色。
錦箨眸色不驚,額首微垂,謹然道:“據奴婢近來所查,此事确與裴貴人有幹系。但主使之人究竟是否為她,奴婢不敢妄言。”她略停了一瞬,又道:“公子,奴婢雖查了這些時日,卻并不明徹。線索每每中斷,似有人故意為之。”
此言一落,青玉瓷盞上的力不由緊了兩分。袁政不動聲色地放下了手中茶盞,聲音微沉:“我知道了,你下去罷。”片刻又道:“此番你與郁離辛苦了,這段時間便休整些。”
錦箨會意:“奴婢與兄長多謝公子好意。時近年關,他們無暇多顧,還請公子放心。”
錦箨低首應是,行禮退下。
才出門之時,正遇了念凝欲進屋中。念凝見了她,眉梢不由高高挑起,驚道:“輕筠(yún)姐姐!數日未見你了,每每問起公子,公子都說你家去了。姐姐一去就是近一月,如今這是回來了?”
雖都是自小跟着公子的,但念凝是太太送過來的,又素來是個心直口快的,這個中緣由錦箨自然不會同她細道,因而淺笑了笑,道了心中早作好的說辭:“是。公子仁善,近些年來一直派人幫我尋父母所葬之處,月前終于找了到。我便去給父母遷了墳茔(yíng),另選了良地厚葬,也算是盡了我這個留世孤女的一點綿薄心意。”
念凝不疑有他,聞言歎息:“姐姐心意至誠,父母在天有靈也定會知曉。說來,舒姑娘也是身世悲苦之人。太太憐她早早地失了雙親接來府中照看,但見舒姑娘如此行事慎微,太太心疼不說,便是我們這些做下人的也是心裡戚戚。”
她舉起手中的膳盒,口中道,“瞧,太太不過前回提了一句公子近來朝事繁重,怕累了身子,要着廚房做些鹿煲。但因年下市貨緊蹙,一時未得便也暫緩下了。可偏舒姑娘将這事記在了心底,聽聞城河一帶多有西梁商賈販賣梁地各類金銀器具,野珍山炙之物,便留了心,在她底下丫鬟出門時吩咐了一聲,可巧就買着了,還是三分的梅鹿呢。這不,舒姑娘回了太太,親讓人熬了給公子送來。太太聽了又是心慰,又是疼惜,阿彌陀佛了半日呢。”
錦箨眉心微收,唇邊淡淡笑道:“姨太太從前便是蘭心蕙質之人,也難怪她養的姑娘如此巧思了。”
才說着,念凝忽而想起什麼,繼而笑道:“說來舒姑娘也才入府,不巧姐姐那時正還家中,想來還沒見過舒姑娘呢。”
錦箨淡淡一笑:“都在府中,左不過何時便見上了,倒也不急。”
二人喧叨了兩句,因尚還有事,便各自去了。
眼見時辰不早,舒莞音遂告了安,從溫氏的松雅居處出來往玉瑤軒而去。
季冬之際,京城遠比蓉城寒峭,溫氏想她初來難免不适,又憐她身子單弱,命府中管事每采了炭來便先往玉瑤軒足足送去,于嬷嬷也常借送物件的名頭兒來看着。她雖明着不說,但舒莞音心裡知曉,是姨媽生怕她被怠慢了,才不時叫人來瞧上一番。而方才走前,見她隻手上隻套了雪兔絲絨的手籠,又将房中的掐絲琺琅如意紋手爐給了她。姨媽這樣調到,饒是舒莞音體弱怯寒,來了這千裡之外的紹京皇城,也從未招過一場風疾。
“适來聽于媽媽所說,小姐這手爐可是禦賜之物。公子拿回來敬給了太太,太太一直未舍得用,而今給了小姐,真真是疼您呢。”回去間,秋荷對主子道。
舒莞音唇邊笑意淺淺,柔聲道:“姨媽是重情之人,她同母親情義深重,如今見了我,怕是如會故人吧。”
她的眸光黯淡了一瞬,複強笑道:“好端端的我又提這傷心話做什麼,若叫姨媽聽了,平白又添了她悲思。”她細細撫着懷中手爐,聲色輕緩:“姨媽與表哥都是心善之人,姨媽待我如親女,表哥亦是情禮兼到。我一個孤女,沒什麼好回饋他們的,也隻能在些許小事多上些心了。”
秋荷知她家小姐易傷懷,又尚未從失恃(shì)之痛盡全走出,故含笑換了語道:“小姐心細如發,雖口間不說,卻事事替太太和公子想着。這世間的情分皆是養出來的,從前娘子是如此,如今小姐也定會如此。”
她眉眼彎了彎,低了聲兒道:“方才我送鹿煲去時,念凝可是高興呢。姑娘的用心,有心人斷是能明白的。”
舒莞音的雙頰含了淡淡的绯色,輕嗔她道:“什麼明不明白的,我同母親的心裡是一樣的,隻願求個心安罷了。”而後想到一事,又囑道:“看這府裡都是‘姑娘’‘姑娘’的叫着,你也改了小姐的稱兒吧,我們從蓉城來此,有些俗尚不調的,少不得要改過來。提及母親時,也别喚‘娘子’了,他們雖都喚姨媽為‘太太’,稱母親為‘姨太太’,你便也從來了他們,喚‘太太’罷。”
秋荷笑着應了是:“姑娘說得是,常言道‘入鄉随俗’,可不是這麼個理兒嗎。姑娘姑娘,和小姐一樣兒順口呢。”
二人說着話間,走至園中景山回廊處順拐後,卻遇着了才從白蘋院而出的錦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