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溪長舒一口氣,“一步步做吧,我們還有很多時間!”
好在他們還有幾十年,隻要把時間跨度拉長,總能把這些事做成的。
如果在她閉眼前,能解決糧食問題,那便是大功德,也為這個世界的華夏,開辟了全新的華章。
“我那裡還有産業,變賣後能湊出一百萬兩,”可六皇子卻不願意放棄。
“不行!”
“不行!”
林若溪和林如清同時提出反對,做這些事不是一錘子買賣,後續還要源源不斷投入,六皇子的産業都耗光了,後續怎麼辦?
而且他已經決定奪嫡,正是需要錢的時候,怎麼能在這個時候抽調所有資金做這個。
林如清說的很直白,“等你坐上那個位置,才能真的支持我們把計劃開展下去。”
六皇子欲反駁,但兩人都不同意。
這是第一次,他們吵得不可開交,來回辯論。
最後,六皇子被林若溪說服了。
他第一次知道,若溪竟然如此好口才,論據清晰,論點分明,說完會讓你覺得不支持她,定然是腦子有病,思想不成熟,瘋狂且魯莽。
“好吧,又是瘋狂且魯莽,”六皇子失笑,他最近都快被這兩個詞淹沒了。
說不赢,他也隻好妥協。
最後經過商量,他們都選擇了第二種方案,關于雜交水稻和雜交小麥的研究作為重點,其他輔佐研究。
林若溪撥了三個莊子,又費時費力找了不少種田好手,另外還從全國征集對種田感興趣的文人一同參與此事。
不需要來到京城,隻要有想法,想法有可行性,林若溪便支援一筆錢,讓他們在當地購買田地,找農人一起研究。
林若溪每年會派人探查研究結果,隻要是真的在做事,而不是敷衍了事,或者騙錢,第二年依舊會支援經費。
如此,林家不需要管理各個地方的研究,隻需要提供大緻的想法和方案,然後撥款,順便審查就可以了。
當然,京城這邊是她重點盯着的,也是支持力度最大的,有她時時盯着,希望不要走偏。
這件事差不多就這樣交代下去,有了方向和操作指南,就不需要他們再忙前忙後了。
林家有的是人能幹活,六皇子也能提供一批,他雖不入朝堂,但交友廣泛,與一些不慕名利,耕讀之家出身的文人很是要好。
他暗中拜訪了一些人,說明了前景和想要達到的效果,引起了這些人的興趣。
古代的隐士,從來不是不事生産。
他們關心國家大事,更關心糧食百姓,除了真的隻喜歡文學的,也有不少人熟讀農書,了解田間地頭的一切。
他們還懂天文地理,能簡單預測天氣,和農民靠經驗異曲同工。
有了他們參與,在試驗上可以更精細科學,這在古代叫‘格物’!
把事情都安排下去,他們終于有時間關注朝堂,也被到現在還沒平息的亂相驚到了。
“這麼執着嗎?”林若溪不解。
誰遊行是天天如此,一堅持就是一個多月,那些文人是真的沒事幹嗎?
“不,他們可忙了,”林如清好奇去看了一回,忍不住失笑,“他們可不是隻有抗議,而是天天聚在一起,讨論文學詩詞,對朝政針砭時弊。”
随着他們不斷交流,目前朝廷存在的各種弊端,也被一一提了出來。
更重要的是,這幫文人是真的有才且敢說。
他們不僅提出了問題,還在群策群力下,給與了解決方案。
有些當下就能用,而有些改一改也能用,剩下的或許用不了,但也是一種參考方向。
自從這件事開了頭,林若清便讓人每天收集他們說了什麼,提出了什麼建議,一一彙總起來,越看越驚奇,“他們還有這本事?”
林若溪也覺得有意思,這絕對是高素質智囊團了。
可不嘛,能參與進來的無不是聞名已久的大儒,太學學生,以及有了功名的秀才,舉人,進士。
其實都是全國最頂尖的人才,隻是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或者還未進入過官場罷了。
但不代表他們就不懂了,相反,正因為沒有陷入官場中,反倒看得更清楚。
對于目前朝廷有什麼問題,可以怎麼改革,那是越辯越明的,道路都漸漸清晰起來。
林若溪恍然大悟,“這就是你的目的,把一切都攤開來看看。”
六皇子灑脫一笑,“二十年前,和現在幾乎如出一轍,不是嗎?”
二十年前皇帝昏庸,皇子黨政,大臣或私心或戰隊,全都卷入漩渦當中,各個身不由己,隻能看着王朝迅速沉淪,走下坡路,而沒有一個人能跳出來力挽狂瀾。
更糟糕的是,外族發展已經成熟,正磨刀霍霍向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