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大美院的畫室飄着松節油的氣味,江朝盯着畫布上未完成的《光年之外》,畫中穿白大褂的天文系學生正調試望遠鏡,鏡片反光裡本該映出星空,他卻總忍不住畫成林北宸低頭時的睫毛弧度。“又走神了?” 室友小周戳了戳他肩膀,“校慶聯合展明天就布展,你這‘科學與藝術共生’主題再拖下去,天文系那位該來催了。”
話音未落,畫室門被輕輕叩響,林北宸抱着筆記本電腦站在門口,羽絨服口袋露出半截星戒銀鍊。“陳教授讓我送觀測數據,” 他推了推眼鏡,屏幕上是 “辰朝星” 近三年的光變曲線,“說可以嘗試用光譜色階表現。” 江朝接過 U 盤時,指尖劃過對方掌心的薄繭 —— 那是長期調試望遠鏡留下的,和自己握數位闆的姿勢,恰好形成鏡像。
深夜的畫室,兩人并排坐在畫架前。江朝把光變曲線轉化為漸變色塊,在望遠鏡的金屬支架上疊加斐波那契螺旋,忽然歎氣:“機械結構的透視總畫不好,明明看你調望遠鏡時很流暢……” 話沒說完,林北宸已握住他的手,用鉛筆在畫布上勾勒支架角度:“目鏡與主鏡的夾角是 67 度,和你畫漫畫時手腕擡起的弧度一樣。” 他忽然湊近,鼻尖幾乎碰到畫布,“這裡加道反光,像你畫星空時慣用的金粉掃筆 ——”
江朝的耳尖發燙,忽然發現數據文件裡藏着個命名為 “LC-20240315” 的子文件夾,點開是張星圖,用紅圈标出的位置正是他們在高中操場初遇的經緯度。“這是我們相遇時的星空,” 林北宸的聲音低下來,“北極星的位置偏移了 0.03 弧秒,而我的心跳,在看見你穿卡通書包的瞬間,加速了 12 次 / 分鐘。”
校慶當天的展廳,江朝的畫作被圍得水洩不通。望遠鏡鏡片的反光裡,藏着極小的漫畫分鏡:高中教室的初遇、籃球場上的擊掌、藝術節的擁抱,每格都用光譜色标編号,對應林北宸提供的恒星數據。有觀衆忽然驚呼:“色階連起來是‘I like you’的摩爾斯電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