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多西方國家相反,意大利人認為13是一種“非常幸運”的數字,他們更傾向于将其與聖安東尼的奇迹聯系在一起——尚且不論那些天空中的警戒機動力。
瑪莎拉蒂Quattroporte防彈版領隊,十三輛法拉利Roma前後拱衛,十三輛依維柯裝甲suv左右護衛,十三輛意大利總統同款改造定制的公務車蘭旗亞lavia綴在車隊身後。
多嚣張的儀仗
“真正的權力從不需要鳴笛開道,它自會讓街道保持沉默。”——這裡原是1920年代華爾街金融權力的象征,美國人沾沾自喜引以為豪的世界金融中心,
如今卻隻是因為彭格列一句想要
三天内就被專人重塑為歐洲舊大陸秩序王權的聖火台,再看不出一點美國文化的影子
這是何等可怕的号召力和行動力
沒有一個在這個工程中,同彭格列方面各級負責人打過交道的,美方高官不感歎于此……
玻璃高塔上方,複仇者暗中列陣。
鷹眼已登頂對街大廈,托尼·斯塔克僞裝成建築安保系統的管理員遠程操控樓内監控。
神盾局隔街布防,連帶政府衛星都在今晚悄然沉默。
除此之外,白宮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國防部長也都出現在會場外圍,沒有專屬席位,一排西裝、耳麥、槍械林立;
CIA局長、NSA主任冷臉而立,背手站在警戒内圍,卻未敢跨過白色花崗岩的紋章線;
對外報道隻是聯合經濟重建高層閉門會議,
畢竟有些消息本身就是一種階級和權力的代名詞——這是舊秩序的再認證。
這片昔日權貴聚集之地,在彭格列美國分部三十六個小時不分日夜的改造下,
真正成為了今後全北美最具象征意義的“中立聖壇”
三面環柱的白石廣場,恢弘而冷峻
廣場中心,三座巨大銅質火盆燃起希臘式聖火,象征着“秩序、傳承、權柄”。
三簇巨大的火焰自廣場邊緣向中心流動,交彙于那尊被紅帷半掩的黃金琺琅制作的雙槍子彈的家徽之下,火光仿佛牽引着曆史——
也照亮了站在上位者的影子。
火焰沿軌迹蔓延至中央石台,聖火自地底湧動,仿佛從地獄升起,又被權力馴服。
壁柱盤繞月桂葉雕紋,拱門以古拉丁銘刻着:“Hic Est Origo”——這是起點。
頂端的王座已經不隻是物質意義上的價值連城,但彭格列毫不在乎,他們在這場幾乎不會用第二次的會場中,使用了幾乎能夠讓一個第二世界國家完全破産再無回生可能的資金
這就是歐洲舊大陸舊秩序頂端家族的“強大”。
裡世界的國王步伐不疾不徐,彭格列十代首領身着深灰禮服,肩披黑底金紋披風,袖口火焰刺繡明示權力的鋒芒。
他無需發言。
——因為他就是那種人,隻需要站着,就帝國仍在。
哪怕已經年近四十,茲納·彭格列,或者說,澤田綱吉仍是這個世界最不能被低估的男人。
他的每一次擡手、每一個眼神,便有千萬人聞聲而動,前仆後繼,死而後已。
他走上聖火前,向全場輕輕颔首。
火光投在他身後,光與影勾出第二個身影。
是一個少女。
她出現了
紅色禮服的少女從光後走出,像是火焰親自孕育出的存在。
禮服沒有繁複裝飾,裙擺以暗金線描繪彭格列家徽,披風從肩頭延展而下——是教父在世界面前傾身,低頭親自為她披上的。
她什麼都沒說。
但所有人,都看懂了。
在衆目睽睽之下——她神态自若、昂首挺胸地走到火焰前。
不是在接受加冕,也不是被宣讀任命。
而是,代替她的父輩,站到了這個象征“秩序火源”的聖火面前。
七十二國來賓早早入席,按權力地位高低呈半圓排列,他們大多帶着沉默的随從,身披禮服,佩戴隐秘而象征勢力等級的徽章。
來自東方大國的主席、四位擁有一票否決級的總統級人物,北約秘書長,以及最受争議的——梵蒂岡特别觀察席上的紅衣主教,也出現在現場。
英國女王,法國内政部長與意大利議會代表團團長到場,随行人員數十人;
歐洲央行前行長、現任全球金融穩定理事全程安坐,他的手指悄然敲着扶手,腦海裡已經開始換算一個新世界貨币方程;
德國聯邦情報局BND負責人帶着數據包進入,面色凝重緊張
北美五大黑手黨家族首領齊聚一堂;
歐洲的黑手黨首領們坐在會場的最右方,彭格列三百年的統治,早已讓他們心裡升起了一股隐秘的“有與榮焉”——他們自覺與其他地方的代表們保持距離
哥倫比亞毒枭聯盟的代表是位瘸腿老頭,坐在金屬輪椅上,身後護衛三五成群,哪怕如此,他仍在披風落下那一刻輕輕顫抖;
中東“黑郁金香”家族,古老的情報□□,老夫人戴着頭紗,身形瘦削,但雙眼銳利,老狐狸般盯着台上;
他們不是為了祝賀,是被邀請——不敢不來。
他們眼神複雜,敵意、忌憚、不得不屈服,混在一張張外交微笑之下。
他們是黑夜的諸侯,但在這一刻,全都像在光明下瑟縮的群狼。
“看那徽章,是真火繡金,不是替身。”
“十代首肯……怕是冊封在即。”
低語不絕,每一句都像刀,插入來賓心頭——但沒人敢質疑。
其中不少人曾親自出席彭格列十代的加冕日,如今故人老去,新人初露。
他們坐着,沉默不語。
并非不屑,而是太清楚:
——今晚不是典禮。
今晚是“宣示”。
聖火燃起的那一刻,代表着彭格列十代的态度、警告、甚至某種預言性的指向。
隻要出現誰站在火前,就足夠撼動國際秩序一瞬。
整個廣場,靜得仿佛可以聽見時間在燃燒。
這是一次無聲的朝觐。
沒人願意承認,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他們今天來,不是為了談判、也不是為了祝賀——
是為了目睹。
世界正在輕輕轉向,而方向盤正在被交到一個不到十八歲的少女手中。
人群裡,開始有人低語——
“彭格列十代親自為她披紅……”
“真正的冊封應該在羅馬舉行,這是他們的傳統……但今晚,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