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想法甚好,隻是我仍擔心你落入險地。你帶上你的随行兵士,我再挑一些鄭軍裡善泳的,護送你一道過河吧!”
“那諸兒就在此謝過鄭兄了。”
是夜,諸兒帶領數十名士兵,泅水過了河,在天亮前找到了主力大軍。彭生、燕将軍見到諸兒,自然激動萬分,又是一通密談。
兩軍對壘,戎軍前有攻燕之戰,後又被鄭偷襲,雖然主将哲别頗有謀略且兵馬勢衆,但大軍已露疲态。齊軍剛抵泃水,糧草準備充足,且後面就是秋收季節,大軍在來的途中已和附近村民商議好,如果後續征村民秋收糧食,就免除今年兵役和糧食賦稅,村民聽條件優厚已欣然接受。
諸兒在臨行之前,曾拜訪夷仲年将軍。夷曾叮囑他,新軍将領,忌立功心切,忌不分形勢開戰,忌戰場處于劣勢不能及時收兵,也忌雖勝但不能決勝交戰連綿不斷。
所謂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齊軍七月出征,若到九月仍不能決勝,務必想法退兵或者議和。兩軍開戰若非有五成勝算以上,必不可主動進攻。齊軍糧草充足,可以逸待勞,尋求戎軍松懈之處,以求一舉擊破。
諸兒把“穩”字訣牢牢記在心裡,次日開始,便讓士兵一大早起,五人一伍,二十五人一兩,一百人人一卒,如在齊營日常操練般排兵布陣,旌旗招展,鳴金不絕;負責炊事的則紮起竈膛升起炊煙,不久便香味飄滿了上空。
對面的戎軍昨日剛被不知名的隊伍偷襲,還燃了兩座營寨,今日便發現對面的齊軍似打算在此安家一般招搖。途中押送糧草的士兵今晨才跌跌撞撞來到戎軍,彙報糧草途中被鄭軍劫走,連同哲哲和諸兒也被救走了。
哲别聽到這個消息,一怒之下差點斬了押送糧草的首領,後被身邊将領勸告,才放了手中的大刀。他走出營帳,河對面的喧嚣聲隐隐約約,在他的心中卻無法抹去,擾得他愈加心緒難安。他當時聽說齊國的探子說這次齊國的将領是未滿二十歲,戰場經驗了了的齊國太子時,還暗自慶幸蒼天助戎,現在看來是他低估了這個對手。
齊國這招雖然簡單,但卻奏效。戎軍新押的強草被鄭軍擄了去,現有的卻不太充足了,對面的齊軍卻悠閑如在自家後花園,無奈之下,戎軍隻得把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
戎兵們自五月離開大都,現在已是八月初,雖然開始攻燕勢如破竹,但對面的齊軍顯然準備充足,訓練有素,似乎離戰争結束還遙遙無期。
士兵中關于哲哲和哲别的傳聞也連綿不絕,有人說哲哲全家已被哲别殺死,有人說哲哲已經逃出,現在正在齊軍之中。如果哲哲未亡,哲别的位子名不正言不順,難保一日哲哲重新複位,那是否要奮力抗敵呢?
卻說諸兒在離開梨花山那夜,鄭忽贈送給他一對玉鴿,是鄭軍訓練得極為厲害的信鴿。諸兒到了泃水南岸後,有心試了一下這玉鴿,果然兩個時辰内便返了回來,腿上綁了一綢布,上面寫着:“靜候佳音。”
諸兒便不再着急,每日隻是讓士兵訓練的聲音更大了一些。如此過了十多日,諸兒看到對面做飯的炊煙升起的次數越來越稀薄,對面士兵的行動也似越來越松散了,便邀了哲哲拿出藏在身邊已久的鷹旗,找了泃水岸邊最高的地方懸了上去。
對面的戎軍正在操練,本來就些許懈怠,突然有人看到了河南岸飄蕩的鷹旗,竟和自己大軍的旗幟一模一樣,便招呼了衆人看去,這一看大家便争執不休,有的說哲哲在對岸被齊軍扣押了要過河救駕,有的說是齊軍使詐為的就是引戎軍上當。
哲别在賬内聽外面喧鬧,便走出帳外,看到對面飄蕩的大旗,他長歎了口氣。雖然現在正面對戰齊軍他毫無把握,但如此再這般僵持下去,糧草漸漸耗盡,士兵的信心亦是,形勢隻會更差。
他走上前去,揮刀斬了一個高呼過河營救哲哲的士兵,人群頓時安靜了。他對着衆将士說道:“衆将士聽令,大家一路征戰,破燕攻齊,都是我為我大戎立下赫赫戰功的好男兒。我軍在泃水岸等待多日,就是為了待一吉時。近日太史夜觀天象,吉時就在今夜。
大家好好休整,入夜出發。待明日一舉破齊,回到大都大家都按功領賞,保證你們前程似錦,富貴無憂。”
這夜是八月十五,圓月把柔和的光晖撒向大地,這夜,卻注定是無眠之夜。
大地上無數個身影移向泃水河畔。泃水河上,竹排一片連着一片,戎軍車馬人流似和天上的雲彩賽跑一樣朝泃水南岸湧去。待到戎軍全部渡了河,天邊黑色已褪去,漸漸成了蟹殼青。
南岸的齊軍似乎已在晨露中等待了許久,士兵們一動不動,隻有矗立在空中的長矛發出清冷的光。突然,鼓聲響起,震得幾縷陽光從濃雲下射出,雲彩似乎也被這鼓聲吓壞了,迅速隐了下去。太陽跳了出來,天終于亮了。
這次對戰,諸兒率中軍,對陣哲别;哲哲将右軍,對陣阿骨打;燕将軍将左軍,對陣戎軍一部落首領。齊軍訓練有素,可戎軍常年在馬背上行走個個也是骁勇善戰,刀光劍影之中,時間逝如流水,太陽漸漸高升到正空中。
諸兒吩咐令官擊鼓三連,揮動鳥旗,隻見步兵從後補上,來到兵車中間,左手持盾,右手持矛,朝對方攻去。戎兵不防有步兵近距離攻擊,匆忙後退。鼓聲又響起來,兵車又往前推動,戎兵又打起精神應對;如此車兵攻陣,步兵攻人,車兵進,步兵随後跟上,如魚群一般攻勢連綿不斷。哲别本打算靠強攻獲勝,不想齊軍擺出如此陣勢,一時竟想不到應對之法,戎兵漸漸有人倒下。
右軍這邊則是另外一種景象。阿骨打看到對方将領竟是昔日狄戎王,心裡三分愧疚,三分畏懼,還有幾分恨意。他恨對面的哲哲不能像老狄戎王一樣開疆擴土,也恨自己一代忠良竟落得造反的境地。
哲哲對着戎軍高聲說道:“阿骨打,我年幼時常聽父王說你早年沖鋒陷陣,既幫他打江山又護他安全,是我狄戎的股肱之才。你今日率兵在此作戰,必是受了哲别那奸臣挑唆,實話告你,今日之戰,你前有齊軍後有鄭軍,除了讓我戎軍男兒血灑疆場,不會讓我戎地多增一分一毫,不若現在認了錯,同我一起拿下哲别。此前種種,我都一筆勾銷。”
哲哲當政的幾年,大家确實少打了很多仗,俸祿也少了不少。剛跟着阿骨打造反時,很多将領都是奔着榮華富貴去的。可如今南下幾個月,并未見有獲勝的十足把握,不少士兵還送了命。
阿骨打看戎軍内部已開始竊竊私語,知道哲哲的話奏了效,便趕緊打斷哲哲,說道:“你我今日戰場相見,就不再有昔日君臣之分。少說廢話,有本事就戰場上見高低!”說罷,鼓聲起,戎軍沖了過來,齊軍也迎了上去。齊軍本來威猛,戎軍又存了怯,氣勢一差,很快就被齊軍占了上風,逼得戎軍步步後退。
左軍這邊,燕将軍對陣的是狄戎其他部落的首領,那人造反時不過是想給自己部落多落撈些好處,如今看對面竟是齊國赫赫有名的夷仲年的副将,又看到哲哲不僅沒有死,還做了齊軍将領,便知此次大戰戎軍勝算不大。這首領吩咐屬下,少數人佯裝在前佯裝攻擊,大部隊在後撤退。燕将軍很快就看穿了對面的伎倆,隻是隊形壓上,并未真正攻擊,并悄聲分出一隊去支援諸兒中軍。
齊軍左軍、右軍都占了上風,又各自來應援中軍,哲别看齊軍如潮水般,被擊退了再湧上來,又看到地上倒下的士兵越來越多,戎軍被漸漸逼到了泃水南岸。他擡頭望了望天空,刺眼的陽光讓他分不清是什麼時辰,他長歎了口氣,知若再戀戰隻會折損更多士兵,便下令鳴金收兵,從竹筏上往泃水北岸後撤。諸兒也下令收了兵,由着戎軍去了。
戎軍疲憊不堪,撤退的時候人擁着人,有些士兵不小心落了水,雖然泃水不深,有的勉強爬了出來,但也有的就此沉了下去。待退到泃水北岸,昨夜的萬人大軍,雖仍有七八千餘人,但個個神态萎靡,正欲休整一番,誰知鄭軍的騎兵又沖了出來。
哲别驚慌不已,不知道還有多少鄭軍士兵在後面,便趕緊吩咐将領不得戀戰,邊打邊繼續朝北後退,鄭忽此舉目的即為吓退戎軍,若真兩軍對陣,自己的千餘軍隊必定不是對手,也不再全力追擊。
待到晚上戎軍已退到燕城,留在泃水北岸的糧草和其他補給盡數被鄭軍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