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帶着古人穿回現代 >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祖母出食譜,洛陽紙貴時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祖母出食譜,洛陽紙貴時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謝明玉則坐在稍遠些的畫架前,全神貫注。她的畫筆下,不再是抽象的藝術表達,而是力求精準還原烹饪場景。祖母布滿皺紋卻穩如磐石的手握住炒勺的姿态;食材在熱油中翻滾跳躍的瞬間;揭開砂鍋蓋時,那氤氲熱氣中透出的誘人色澤……她巧妙地将工筆的細膩寫實與現代插畫的清新構圖結合,讓古老的烹饪場景躍然紙上,充滿生機與美感。當祖母講述一道需要“文武火交替”的功夫菜時,謝明玉的筆下,那跳躍的火焰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簇熾烈,一簇溫和,交織纏繞。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祖母親自操刀的序言。她沒有假手任何人,口述,由謝明遠記錄。文字平實質樸,卻字字千鈞,帶着辛辣的幽默和洞察世事的通透:

“竈台如戰場,鍋鏟即刀槍。油鹽醬醋是兵卒,火候便是那調兵遣将的帥旗。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今人做菜,愛花巧,堆砌名貴,卻忘了根本——食材本味才是君王!再好的香料,也隻是臣子,豈能僭越?火候更是馬虎不得,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也做不出好菜!這冊子裡記的,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秘方,不過是老婆子幾十年竈頭打滾,摸爬滾打出來的土方子、笨辦法。若有人照着做,覺得還成,那便是我這老婆子的造化。若覺得是‘毒舌’,那便當個樂子看罷。隻一樣:糟蹋糧食,天打雷劈!”

這篇序言,被出版社資深編輯老李拿到手時,他正因書稿中大量“适量”、“憑手感”的模糊描述而頭疼不已。然而,當他讀到“竈台如戰場”、“火候是帥旗”、“糟蹋糧食天打雷劈”這幾句時,猛地一拍桌子,激動得滿臉通紅:“絕了!神來之筆!就沖這篇序,這書就值了!‘毒舌老祖’人設穩了!這才是靈魂!”所有的“不專業”瞬間變成了獨一無二的特色和魅力。

---

《謝府珍馐錄》的出版,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入了一塊巨石。

封面設計極富沖擊力:祖母謝陳氏那張飽經風霜、眼神銳利如刀的半身肖像占據大幅版面,背景是謝明玉繪制的、虛實結合的精美古竈台與炊具圖案。燙金的“謝府珍馐錄”五個大字遒勁有力,下方一行小字:“毒舌老祖”竈頭兵法實錄。

新書發布會選在了一家古色古香的文化會館。鎂光燈閃爍不停,台下座無虛席,除了媒體,更有無數被“毒舌老祖”名号和那篇驚世序言吸引而來的美食愛好者、文化學者,甚至餐飲界大咖。謝硯秋作為總策劃和發言人,一襲幹練套裝,從容不迫。

祖母沒有親自到場,但通過一段提前錄制的VCR,再次展現了她強大的氣場。鏡頭裡的她,穿着家常的素色盤扣布衫,背景是謝家那個融合古今的廚房。她對着鏡頭,語氣平淡卻自帶鋒芒:“書,印出來了。老婆子的話,都在裡面。做得好不好吃,全看各人悟性。莫要學那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正了。” 短短幾句,再次引爆全場掌聲和笑聲。

真正的銷售狂潮始于第一批讀者拿到實體書之後。

社交媒體上,曬書打卡、嘗試書内食譜的帖子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迅速形成現象級話題#挑戰毒舌老祖食譜#。

【按老祖宗方子試了‘開水白菜’,吊湯吊到我懷疑人生!但成品出來那一口清鮮…值了!老祖宗誠不欺我!】

【‘酥瓊葉’翻車現場!第三次了!老祖宗說的‘手感’到底是什麼感啊!哭!但序言裡那句‘竈台如戰場’太有共鳴了!】

【被‘毒舌’治愈了!以前做菜就知道猛加調料,現在懂了‘食材本味是君王’!清蒸魚試水成功!鮮掉眉毛!】

【明玉女神的插圖美哭了!看着圖就覺得菜香!老祖宗的點評更是靈魂!‘香料喧賓奪主’記在小本本上了!】

【這哪是菜譜?這是生活智慧!‘火候是帥旗’、‘全憑廚者之心’,老祖宗活得通透!】

贊譽如潮水般湧來,但其中一條看似不起眼的微博,卻引起了古籍文獻研究所一位老研究員周教授的注意。博主曬出了一道按書中“古法三套鴨”複刻的菜肴,并附上了書中詳細記錄的拆骨入腹、層層相套的繁複技法圖解。周教授反複對比了自己珍藏的幾頁殘破的清代宮廷膳單筆記,激動得雙手顫抖,連夜撰文發布在專業論壇:

“重大發現!《謝府珍馐錄》中記載的‘三套鴨’制法,與清宮《玉□□诠》殘本中描述的‘套鴨三疊’技法高度吻合!尤其是‘以竹刀破皮肉而不傷骨,骨離而形不散’的核心要訣,早已失傳百年!謝陳氏女士的記述之詳盡、步驟之清晰,堪稱填補空白!此書價值,遠超烹饪本身,實為不可多得的美食文化活化石!”

周教授的考據長文被各大媒體轉載,瞬間将《謝府珍馐錄》的熱度從美食圈、文化圈,推向了全社會關注的高度!“活化石”、“填補空白”、“文化傳承”等字眼頻頻出現。出版社的電話被打爆,倉庫被蜂擁而至的渠道商和書店采購代表擠滿。首印十萬冊在三天内售罄!加印!再加印!運輸的卡車在印刷廠外排成長龍,各大書店門口重現了久違的排隊搶購盛況,真正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謝家客廳再次被媒體的喧嚣包圍。這次的主角換成了柳氏和謝硯秋。閃光燈下,柳氏依舊優雅從容,回答着關于書籍銷量和文化價值的問題。謝硯秋則負責應對更具體的商業和版權咨詢,條理清晰,滴水不漏。

祖母依舊坐在她那把慣常的太師椅上,位置離喧嚣稍遠。她手裡摩挲着一本嶄新的、散發着油墨清香的《謝府珍馐錄》。粗糙的指腹劃過封面上自己的肖像,又輕輕翻開内頁,看着謝明玉繪制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竈台煙火,看着謝明遠整理的那些詳盡又充滿“手感”的描述,最後停留在自己那篇“毒舌”序言上。

電視裡,新聞主播正用振奮的語氣播報:“……《謝府珍馐錄》持續熱銷,已成為本年度現象級出版物,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毒舌老祖’的真實魅力,引發了全社會對傳統飲食文化傳承的關注熱潮……”

窗外,夕陽的餘晖給庭院鍍上一層溫暖的金色。廚房的方向,隐約傳來柳氏指導保姆準備晚餐的聲音,還有砂鍋煲湯的“咕嘟”輕響,那是人間最溫暖的背景音。

祖母合上書,将它珍重地放在膝上。蒼老的面容在暮色中顯得異常平和,那慣常的銳利鋒芒似乎被一種更深沉的東西所覆蓋。渾濁的目光投向窗外那輪沉靜的落日,又仿佛透過它,看到了更久遠的時光深處。

“老祖宗,”謝硯秋好不容易送走最後一波記者,走過來,聲音帶着興奮後的微啞,“周教授的考據文章您看了嗎?他說您這書是‘活化石’,填補了空白!現在全國都在讨論咱家的菜譜呢!”

祖母沒有立刻回答。她伸出手,不是去拿那本引起轟動的書,而是輕輕拂過旁邊小幾上,一張謝明玉随手畫的線稿——畫的是她年輕時,在謝府老宅的大竈前,專注盯着蒸籠火候的側影。畫中的女子,鬓角還未染霜,眼神專注得近乎虔誠。

良久,一聲極輕的、帶着複雜情緒的歎息從她唇邊溢出,像是秋風吹過古井的水面,漾開一圈難以言說的漣漪。

“什麼化石……”她低聲自語,聲音輕得幾乎被窗外的風聲蓋過,帶着一絲塵埃落定後的蕭索,卻又奇異地透着一絲釋然,“不過是些……竈頭灰罷了。”

她的目光掃過茶幾上幾封特殊的來信。一封來自某知名大學曆史系,請求授權将書中部分内容編入民俗教材;一封來自海外華文媒體,希望進行專訪;還有一封,來自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措辭謙恭地請求祖母能撥冗“指點一二”,署名是餐廳那位以脾氣火爆、眼界極高著稱的法籍主廚皮埃爾·杜邦。據說,這位主廚在一位神秘華人老饕的極力推薦下,嘗試了書中一道極其考驗火候的“火方”後,驚為天人,不顧時差連夜發來了這封郵件。

謝硯秋敏銳地捕捉到了祖母最後那句低語和她的目光落點,心中瞬間轉過無數個念頭——教材授權、國際專訪、頂級餐廳的合作邀約……《謝府珍馐錄》掀起的波瀾,才剛剛開始。她看着祖母在暮色中沉靜的側影,那挺直的脊梁仿佛承載着過往所有的煙熏火燎,也指向了未來更廣闊的可能性。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