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的鈴聲如同解除了某種無形的禁锢,高二(七)班的同學如同潮水般湧出教室,奔向食堂或操場,教室裡瞬間空了大半。喧嚣遠去,隻剩下一種緊繃的、混合着尴尬和期待的寂靜,沉澱在靠窗的角落。
江燼坐在座位上,脊背挺得筆直,像一尊被釘在椅子上的雕塑。他面前攤開着那本厚重的樂理書,目光卻死死鎖定在桌面——那裡,靜靜躺着那個被他攥得幾乎要嵌入掌紋的紙團。紙團邊緣已經被他手心的汗濡濕,皺巴巴的,像一顆飽經風霜的心髒,又像一枚随時會引爆的炸彈。
整個上午,這張紙團都像一個滾燙的烙印,灼燒着他的手心,也灼燒着他的神經。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旁邊林澈投來的、帶着探究、警惕和一絲不易察覺焦躁的目光。林澈似乎也心不在焉,雜志翻得嘩嘩響,卻一頁都沒看進去。
現在,機會來了。空蕩的教室,隻剩下他們兩人,也許還有角落裡的宋言,但此刻江燼無暇顧及。
江燼的指尖冰涼,心髒在胸腔裡瘋狂擂動,撞擊着肋骨,發出隻有他自己能聽見的轟鳴。他深吸一口氣,那動作帶着一種近乎悲壯的決絕。他伸出手,動作極其緩慢地,仿佛在拆解一枚極其精密的炸彈,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地,将那個皺巴巴的紙團展開。
紙張發出窸窣的輕響,在寂靜的教室裡格外清晰。
林澈翻雜志的動作猛地頓住。他雖然沒有轉頭,但身體明顯繃緊了,側耳傾聽着旁邊的動靜,呼吸都放輕了。
皺褶的紙張被艱難地撫平,露出上面狂放不羁的手寫音符——那是林澈《破曉》最初的、充滿野性生命力的雛形。而在音符的間隙、空白處,布滿了江嶼之前用紅筆寫下的、冰冷刺目的批注:“結構松散”、“和聲幼稚”、“節奏混亂”、“缺乏邏輯”、“噪音特質”……
每一個詞,此刻都像一把燒紅的刀子,紮在江嶼自己的良心上,也無聲地控訴着他曾經施加的傷害。
江燼的目光掃過那些刺眼的紅字,薄唇抿得毫無血色。他從自己那個一塵不染的筆袋裡,取出了那支銀灰色的繪圖筆——他用來構建秩序世界的精密工具。然後,在那些鮮紅的、否定的批注旁邊,極其專注地、一筆一劃地,用清隽而冷靜的筆迹,寫下新的文字。
這次的他不再是否定,而是分析:
在“結構松散”旁寫道:“動機A(指原始旋律片段)極具張力與破曉意象,核心動機成立。建議圍繞此動機構建發展部,明确主副歌段落。”
在“和聲幼稚”旁寫道:“原始和聲進行過于單一(I-IV-V)。可嘗試加入ii級、vi級和弦增加色彩,或使用離調和弦(如副屬和弦)制造張力,貼合‘破曉’主題中的掙紮感。參考附件譜例1。”
在“節奏混亂”旁寫道:“自由節奏是特色,但需有内在律動支撐。建議固定基礎鼓點(如附件譜例2的低音線條),在此框架上即興華彩,形成對比與統一。”
在“缺乏邏輯”旁寫道:“情感宣洩需有鋪墊與釋放點。動機A可作為引子與再現,中間發展部加入沖突性段落(如附件譜例3的變奏),形成ABA’結構,增強叙事感。”
甚至,在最初那個被他粗暴推開、印着“The Electric Storm”的CD封面的記憶角落,他在這張承載着兩人最初沖突的草稿空白處,寫下了三個字:“有靈性。”
他寫得極其認真,專注得仿佛在進行一項關乎生死的手術。每一筆建議,都基于他深厚的古典功底和對音樂結構的深刻理解,卻又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對林澈音樂内核的粗暴否定,而是試圖用“秩序”的框架,去容納和支撐那份“生命力”。他甚至附上了幾行極其簡短的、手寫的譜例片段作為參考。
寫完最後一個字,江燼放下筆,指尖因為用力而微微顫抖。他盯着那張布滿新舊字迹、如同戰場般斑駁的草稿,仿佛耗盡了全身的力氣。
然後,他做了一個讓旁邊一直屏息凝神的林澈差點跳起來的動作。
他拿起那張紙,極其緩慢地、鄭重地,轉向了林澈的方向。
林澈幾乎是瞬間轉過頭,目光像兩道探照燈,猛地射向那張遞過來的紙。
但當他的視線觸及那張熟悉的草稿,以及上面密密麻麻、新舊交錯的字迹時,瞳孔驟然收縮!
他首先看到的,還是那些依舊刺目的、屬于江嶼的紅字批判——“噪音特質”、“反音樂性”……那些冰冷的詞語像針一樣紮進他的眼睛,瞬間點燃了他壓抑了一上午的怒火和屈辱感。
“靠,你什麼意思啊?!” 林澈猛地站起身,椅子腿在地上刮出刺耳的噪音。他一把奪過那張紙,聲音因為憤怒而拔高,帶着受傷野獸般的嘶吼,“還給我看這個?!炫耀你的‘正确’?再羞辱我一遍?!老古董,你……”
他的咆哮戛然而止。
因為他的目光,捕捉到了那些紅字旁邊,那些新鮮的、冷靜的、銀灰色的字迹。
“動機A極具張力與破曉意象……”
“可嘗試加入ii級、vi級和弦增加……
“建議固定基礎鼓點,在此框架上即興華彩……”
“形成ABA’結構,增強叙事感……”
“有靈性。”
最後那三個字,像一道微弱的電流,瞬間擊中了林澈。
他難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目光在那些冰冷的紅字和旁邊冷靜卻……帶着建設性的銀灰色批注上來回掃視。憤怒的火焰像是被潑了一盆冰水,滋滋作響,迅速熄滅,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巨大的、混雜着驚愕、困惑和……一絲微弱到幾乎無法捕捉的……受寵若驚?
江燼……沒有再次否定他?而是在……分析?在……提建議?甚至……說他寫的動機“有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