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七)班教室的空氣,仿佛被排練室那場意外的“冰火協奏”徹底點燃了。如果說之前大家對林澈和江燼的合作還帶着七分看戲三分懷疑,那麼當夏婵和張昊繪聲繪色(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排練室那“震撼人心”、“火花四濺”、“冰山融雪”、“太陽爆發”的場面後,全班的氣氛瞬間被推向了沸騰的頂點。
“真的假的?!澈哥和江冰山……配合得那麼神?” 同學A下巴快掉到地上。
“墨墨的速寫為證。” 夏婵一把拿過陳墨的本子,展示着那張兩個身影在音樂中光芒交織的草圖,“看看這氛圍,這氣場,這……這該死的默契。”
“言神,快分析,這是不是意味着我們班藝術節穩了?” 同學B激動地看向宋言。
宋言推了推并不存在的眼鏡,在深藍色筆記本上寫下:
【冰火初融效應】從觀望到亢奮。對“破冰組合”期待值飙升,連帶對班級節目信心暴漲。二人組的初步成功合作,成為班級凝聚力的強心劑和藝術節節目的核心引擎。
可順勢整合資源,圍繞《破曉》核心,打造全方位藝術呈現(舞台、視覺、叙事)。群星拱月,方能成就真正“破曉”。
——宋言
仿佛是為了響應宋言的“建議”,秦老師踩着上課鈴聲走進教室,臉上帶着毫不掩飾的、老狐狸般的笑容:“同學們,看來大家都對藝術節充滿熱情啊,很好,距離提交最終方案隻剩兩周了,光有音樂可不夠,我們要的是一場視聽盛宴,一個屬于我們七班全體藝術生的‘破曉’!”
她目光掃過全班,精準點将:
“夏婵、陳墨,《破曉》的舞台視覺和氛圍就交給你們了。夏婵,舞蹈的情緒表達要融入進去,陳墨,海報、背景、甚至燈光設計概念,拿出你們的美術功底。”
“宋言,你的筆杆子,給這首《破曉》注入靈魂。寫一個簡短有力的背景故事或情緒引導詞,不需要長篇大論,要能瞬間抓住觀衆的心,引導他們理解音樂中的‘掙紮’與‘希望’。”
“張昊,别閑着。你的鍵盤合成器是氛圍利器,還有會鼓的、貝斯的,别光看熱鬧。林澈江燼是主菜,你們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想想怎麼用節奏、音效豐富整個織體,烘托主旋律。”
“道具、燈光、後勤、宣傳……所有人,動起來,這不是林澈和江燼兩個人的戰鬥,是我們七班所有人的‘破曉’。”
秦老師一番話,如同吹響了沖鋒号角,原本聚焦在冰火二人身上的熱情,瞬間被引導、擴散,點燃了每一個人的創作欲望。
高二(七)班這台沉寂已久的藝術機器,終于轟然啟動,全速運轉。
放學後的排練室,不再是冰火二人的秘密基地,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創作工坊。
中央依舊是那架鋼琴和抱着吉他的林澈。江燼坐在鋼琴前,那份源自“零瑕疵”考核的壓力依舊存在,但被眼前蓬勃的創作氛圍沖淡了不少。他正和林澈低聲讨論着某個過渡段的和聲細節,表情專注而冷靜,偶爾用筆在草稿上快速标注。
張昊搬來了他的便攜鍵盤合成器,接上音箱,正在嘗試各種空靈或厚重的鋪墊音色。“澈哥,江燼,你們聽這個鋪底怎麼樣?像不像黎明前湧動的雲海?” 他按下幾個長音和弦。
林澈眼睛一亮:“對,就是這個感覺,再飄渺一點,昊子,有你的!”
江燼也微微颔首:“音色選擇合适。注意音量平衡,不要蓋過主旋律動機。” 難得的肯定讓張昊精神一振。
角落裡,一個平時玩架子鼓的同學正小心翼翼地調試着鼓組。“澈哥,你看這個節奏型行不?江燼寫的那個基礎鼓點我加了一點變化……” 他試着敲了一段,沉穩中帶着躍動感。
林澈和江燼同時停下讨論,仔細聽了聽。
“可以啊,就是這個勁兒,穩中有變。” 林澈豎起大拇指。
“嗯,變化在合理範圍内,增強了推動力。” 江燼也給出了專業認可。
原本林澈的樂隊成員也加入了進來,雖然不再是主角,但都在努力尋找自己在《破曉》新編曲中的位置,用節奏和低音豐富着音樂的根基。
排練室裡不再隻有吉他聲和鋼琴聲,合成器的氛圍鋪陳、鼓點的律動、貝斯的低沉線條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更加豐滿、立體的聲場。冰火的核心依舊閃耀,但已不是孤星,而是被衆星拱衛的明月。
江燼依舊負責着整體的框架把控和和聲走向,他的耳朵像最精密的雷達,捕捉着每一個不和諧的音符或節奏偏差,冷靜地指出:“貝斯,第三小節進拍稍慢。”
“鍵盤,這個音色在副歌部分穿透力不夠,換一個。”“鼓,fill(加花)後回歸主節奏要更精準。” 他的指令清晰、專業,雖然依舊沒什麼溫度,但少了以往的審判感,多了建設性。
林澈則成了氣氛調動者和創意催化劑。他抱着吉他,在江燼搭建的穩固框架内盡情揮灑着旋律的即興魅力,同時敏銳地感受着整個樂隊的狀态。“昊子,這裡加個風鈴音效,對,就那感覺!”
“鼓手,再來點力量,破曉了,陽光要砸下來的感覺!”
“大家注意,情緒推上去,推上去!” 他的聲音充滿激情,像一團火,點燃着每一個參與者的熱情。
當然偶爾也會有摩擦,比如林澈覺得江燼某個和弦太“冷”,想要更“炸”一點;江嶼覺得林澈某段即興太“飛”,偏離了結構主線。